Tim Keller:苦难就像“健身房”|《苦难中与上帝同行》书摘二十句

Tim Keller:苦难就像“健身房”|《苦难中与上帝同行》书摘二十句

导读:“任何对别人有爱的人都不得不惧怕失去那个关系,我们都希望爱的关系长久,而死亡意味着爱的关系的终结。”基督信仰给了我们一个确定的盼望,就是我们拥有无穷尽的爱的关系(首要是和上帝,也是和其他人),我们不必像古人和现代禁欲者那样,为了在情绪上保护自己免受死亡之绝望的影响,而不让我们的心牵挂所爱之人。同时,苦难使我们如同钉子般深深嵌入上帝的爱。

《境界》独立出品【苦难的奥秘】
文|Matt Smethurst
翻译|谢宇滢 校译|临风
摘录/ 赖因克(Tony Reinke) (“渴慕神”机构)
翻译| Zoe 校译|临风
播音|吴仁&Link

Tim Keller:苦难就像“健身房”

审判日告诉我们上帝恨恶罪、邪恶和不公,因此我们也应该对之恨恶。这能防止对现状的默许。但审判日也向我们保证了,上帝和真理终将得胜,意味着这并不取决于我们。单靠人并不能带来完全的公义。这打击了乌托邦的理想,也减弱了伴随其虚幻盼望而有的残酷。

相较于其他任何宗教,圣经所呈现的上帝与苦难的关系是既“更强”又“更弱”。一方面,上帝绝对高于苦难,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一直是他计划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上帝亲自来到这个世界,真正地与我们一同受苦。

苦难就像一个“健身房”,帮助我们的精神成长得更强壮。

苦难,还有比这更长久,却又痛苦地与人息息相关的话题吗?无数的书讨论过这个题目,也被无数的受苦者阅读。毕竟,有时候在闪亮的外表下,这世界是个真正充满悲剧的地方。

描写苦难的基督教书籍倾向于分属三个类型。一些是哲学性的,讨论“罪恶的问题”,或者从典型的学术角度来讨论其他复杂的问题。另外一些是神学性的,企图查考神的话语是如何看待痛苦和罪恶。还有一些就是牧者型的,为那些深陷痛苦的人们提供实际的信仰上的帮助。

当然,不同的类型会互相重叠,有些书还可能同时论述到两方面。然而我不知道别的书,能像提姆▪凯勒(Tim Keller)的新书《穿越痛苦和患难与上帝同行》(Walking with God through Pain and Suffering)一样,同时并全面涉猎这三方面。作为纽约救赎主长老会(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 in New York)的主任牧师,他以一个学者的思考和牧者的心肠使我们的心思意念都锁定在福音的盼望上。

苦难摧毁了今生快乐的幻想

我和凯勒书信来往,讨论西方人的懦弱、世俗主义者的破产、审判日的功用、上帝的健身房等等。今晚回来在网上看纽约现场的采访,凯勒谈论他的新书:

你发现,我们“在面对苦难时,比祖先们来得更惊吓和被击败。”为什么苦难对现代西方人造成的创伤特别深呢?

与我们不一样,大部分文化知道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并视其为把人们锻炼成更坚强更成熟的途径。然而我们的世俗文化在帮助社会成员面对苦难上,可能是历史上做得最糟糕的。其它的每个文化都认为,生命的意义超越了这个世界和这一生,可能是:

a)上天堂与上帝和所爱的人永远在一起;b)脱离再世投胎的轮回,进入永恒的极乐世界;c)脱离世界的幻象,进入宇宙的灵界;d)即使面对失败和灭亡,也要过一个道德的、善良的和可敬的生活;再或者是e)为你的家庭和后代而活。苦难在任何一个情况下,虽然痛苦,但都能真正地帮助你达到生命的目的,谱写自己生命的故事。

但在世俗文化下,生命的意义就是可以自由地选择使自己今生快乐的事情,苦难却摧毁了这个意义。因此在世俗的眼里,苦难压根没有任何意义。它不可能是我们生命故事的章节,而仅仅是生命故事的中断或终结。

为什么世俗看待苦难就像法国哲学家卢克▪法日(Luc Ferry)所说,“太残忍以致不可能是真实的”?相反地,基督徒对苦难的看法又是如何“给悲痛提供更大的空间,给希望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法日论到,“如果当我们死去,不过是停止了存在,那我们就根本不必惧怕死亡。”其推理是,毕竟当我死了,我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法日说,任何对别人有爱的人都不得不惧怕失去那个关系,我们都希望爱的关系长久,而死亡意味着(世俗的看法)爱的关系的终结。因此当一个世俗的人说不惧怕死亡的时候,听起来就不那么可信了。

因为基督信仰给了我们一个确定的盼望,就是我们拥有无穷尽的爱的关系(首要是和上帝,也是和其他人),这就不单使我们的盼望有更好的基础,也给了我们更大的空间去表达哀伤。我们不必像古人和现代禁欲者那样,为了在情绪上保护自己免受死亡之绝望的影响,而不让我们的心牵挂所爱之人。

基督徒对最后审判的信仰如何使我们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时候不会过分消极,或者过分暴烈?

一方面,审判日告诉我们上帝恨恶罪、邪恶和不公,因此我们也应该对之恨恶。这能防止对现状的默许现状。但审判日也向我们保证了,上帝和真理终将得胜,意味着这并不取决于我们。单靠人并不能带来完全的公义。这打击了乌托邦的理想,也减弱了伴随其虚幻盼望而有的残酷。

不同于因果报应说和常识,圣经的观点是如何“更不讨好没有受难的人”,却“更能安慰正在受伤的人”呢?

因果报应说如果你受难,那总是你个人所应得的 ——是你上辈子所做某件事的缘故。另外如果你没有受难,那一定是因为你上辈子是个好人,因而得到了这辈子的好命。圣经的读者从约伯的朋友那里也看到了这种观点,但却是上帝所谴责的。圣经的观点是,苦难并不是根据人的道德水平而分配的赏罚。好人的生活不都是更美好,而坏人的生活也不都是更艰难。现实并非如此。“穷人耕种多得粮食,但因不义有消灭的。”(箴言13:23)因为圣经提出了这个主张,就不是那么讨好没有受苦的人了。

按照圣经,你不能假定自己的好境遇意味着得到上帝的青睐。那可能是他审判你的方法,让你在自鸣得意中毁灭。按照圣经,如果你正在受苦,你也不能假定是因为做错了某件事情而受的惩罚。参考约翰福音第九章和约伯书。

圣经关于受苦的教导是如何“彻底地反映现实,却又惊人的充满希望”?

它彻底的反映现实,因为它告诉我们苦难是不可避免的,无人能逃过。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和被它震吓到。圣经非常真实地告诉我们,世界充满了不幸。然而它不单单提供了死后的精神世界,还给了我们盼望,就是一个全新的创造,复活,以及一个没有衰败、受苦和死亡的实在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它宗教允诺了这个。

“他送来的一切都是必要的”

相较于其他任何宗教,圣经所呈现的上帝与苦难的关系是既“更强”又“更弱”。一方面,上帝绝对高于苦难,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一直是他计划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上帝亲自来到这个世界,真正地与我们一同受苦。没有其他宗教声称,上帝既是至高无上,同时又是受苦的神。这就是神学上的基础,解释了为什么基督徒能够如此认清现实,然而同时还能如此充满希望地面对苦难。

其中一个穿插全书的主题是不应该避免或否认苦难。为什么我们应该接受他送给我们的“上帝健身房”的经历呢?

世俗主义认为苦难是完全无用的,然而很多古宗教认为苦难有助于品格成长和精神造就。基督教当然承认在许多苦难中所带出的可耻的、不可思议的不公(就像西方世界所看到的)—— 但它也指出了那些途径,就是苦难就像一个“健身房”,帮助我们的精神成长得更强壮(就像东方世界所认为的)—— 然而我认为圣经并不完全把苦难看作是对人的益处。

我们要忍受苦难的主要原因是,要荣耀上帝,作为基督徒,这么做是我们最大的荣幸和义务。当我们倾尽全部的耐性去忍受苦难的时候,我们就是真正地把上帝看作神,这就荣耀了祂,不管我们还会看到其它什么结果。

为什么早期教会是“受苦之人极好的去处”?在这方面,我们能向属灵先辈们学习什么?

在早期基督教时期,社会阶层更分明,穷人和边缘阶级遭受鄙视。教会却更欢迎穷人、妇女、孩子、奴隶和病人。西方世俗世界已经征用了源自基督教的人道主义,因此今天在某些方面,世界更难意识到教会是富有同情心的。基于许多神学理由,特别是因为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拥有上帝的形象,基督徒曾向所有受苦之人展现出前所未闻的关心。

至于今天的社会——弃绝了上帝和上帝的形象——是否能在没有上帝的情况下维持人道主义,还有待观察。同时,教会起码必须要像属灵先辈们一样,因为关顾受苦之人而闻名。

你可否反思一下,几年前做癌症手术以前,你如何被赋予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对所有事情的清晰而崭新的看法。在我看来,巨大的宇宙充满了喜乐、欢笑和美好…… 我带着满心的光明和平安入睡。”一个在苦难中的人怎能有如此的平安呢?

我不能解释。我的意思是,你不能做什么事以保证得到那种平安。那是份礼物。

你应该相信,祷告,真诚地向神倾述你的心意,并仰望他。他在经文中应许了,像哥林多前书10:13所说,你会有足够的力量去经历一切——但他没有保证我们会经历到那种在一瞬间融化所有压力和悲哀的极大的喜乐和平静。那些可能会发生,我们也应该不停地为这些上帝爱的“触摸”而感恩。但他没有保证会赐这些给我们,只有他知道我们什么时候需要什么。

请记住约翰▪牛顿的格言:“他送来的一切都是必要的;他所保留的必定无用。”

《苦难中与上帝同行》书摘二十句

提姆·凯勒的新书——《苦痛中与上帝同行》,成为我的年度书单里最重要的图书之一。该书充满智慧、以基督为中心、安慰被苦难压伤的读者,同时也指教预备受苦的人切实的建议。这本书适合每一个人读,并在10月1日通过杜登出版社发表。

为了纪念这本书的面世,我摘录了该书最喜欢的二十段佳句如下:

“无论我们如何提防,无论我们经营的生活多么美好,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寻求健康、财富和朋友家人的安慰,无论我们的事业多么成功,总有一些事情会发生,不可避免地摧毁这一切。”

“只有耶稣成为你唯一的所有,你才知道耶稣就是你的所需。”

“在世俗的眼光里,苦难通常被看做不速之客、而不是生命富有意义的一部分。”

“基督教的教导不同于宿命论,指出苦难让人无法承受;不同于佛教,指出苦难是真实的;不同于因果报应论,指出苦难往往并不公平;不同于世俗主义,指出苦难是富有意义的。苦难有它本身的目的,合宜地面对苦难,我们将如同钉子般深深嵌入上帝的爱,并得着我们想象不到的安稳和灵性的力量。”

“世俗的价值观让我们沉湎于享乐中,并预见将要来临的忧伤;而基督教信仰却让跟随者在忧伤中预尝将要来临的喜乐。”

“基督教固然认同异教作家所说,过度追求世上的好处必将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忧伤;同时基督教教导:解决这痛苦的方式不是减少对世上事物的喜爱,而是爱上帝胜过一切。只有当我们的最爱是 上帝——这是种连死亡也不能隔绝的爱,我们才能平静地面对每一件事。忧伤虽然没有被消除,但却是藉着爱和盼望被调和、被提振。”

“有些苦难的产生是为了对当事人的错误施以惩戒并让其从错误的生活模式中得到纠正(比如先知约拿陷于风暴之中);有的苦难产生并不是为了纠正错误,而是为预防将来会发生的灾难(比如约瑟被卖沦为奴隶);有些苦难却是为了引导受苦者单单地爱上帝更深、并寻得终极的平静和自由。”

“如果你不能确定上帝是为你的好处着想,并与你站在一起,那么,苦难是无法承受的。”

“复活不仅仅是种安慰,它更是种恢复。在复活里,我们重新获得了爱,所爱的人,良善的事物和今生的美丽,而且是在全新的、无法想象的荣耀、喜乐和力量里重获。”

“苦难其实处在基督教故事的中心。”

“你所拥有过最兴奋的喜悦,无论缘于风景的美、诱人的食物、或是充满爱意的拥抱,与那深不见底的喜乐洋海相比,都只不过是一滴露水罢了,而那种喜乐将在我们面对面见到主的那天生发(约翰一书 3:1-3)。这是我们追寻的唯一目的。圣经告诉我们,因着基督把我们从邪恶的势力和死亡中救拔出来,我们才能丰富地享受到那种荣耀的美丽。”

“许多好人经常遭遇可怕的一生。约伯是一个例子;约伯所预表的耶稣,那位唯一真正完全的无辜受难者,是另一个例子。”

“基督教不仅给予安慰更是提供恢复——不仅是在我们现有的生命中(此岸)而是在我们渴慕却未获得的生命中(彼岸)。因为那种喜乐将大过所有的邪恶和不幸,这意味着上帝创造的本意最终的胜利,那些毁坏上帝要在荣耀与欢乐中与人同住的势力终将被击败。”

“荣耀上帝是恰当的,它不仅合乎现实(因为上帝本来就配得无限至高的称颂),更比任何其它东西更适合我们的需要。所有我们在艺术、容貌、景色中寻求的美,所有我们在别人臂膀里寻求的爱,只有在上帝里面才可以完全呈现出来。我们所有按着上帝的荣耀来对待他的行为,无论是祈祷、歌唱、相信、顺服或盼望,都是将上帝当得的归给他,这样也成就了我们被造的本意。”

“乔纳森·爱德华兹曾说:‘上帝荣耀的彰显并不单单藉着他的荣耀被人看见,更是藉着人因此而欢喜中彰显出来。’那种说法:‘他既然是上帝,所以我必须屈服。’这是不够的。你必须看见上帝的荣美。荣耀上帝不仅意味着应该顺服他,而是你真正想要去顺服他,因为你被他吸引、因为你喜悦他。这也是路易斯在关于赞美的章节中所领会并解释的。我们需要经验真正的美。”

“耶稣自甘丧失他一切的荣耀,为了让我们可以披戴他的荣耀。他被拒绝,为了让我们被接纳。他被捆绑、被钉死,为了让我们得自由。他被驱逐,为了让我们得以进入。并且,耶稣为你挪去那唯一能真正摧毁你的苦难:被上帝弃绝。他为你承担,因而所有你生命中的苦难只会让你更完全。重压下一块碳将变成钻石,在基督里所受的苦会让你变成更美丽。”

“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是好人,但他们仍然是有瑕疵的人。大卫说,如果手里和心中的罪在上帝面前被鉴察,没有人能够站立得住。(诗 130:3)这三个人纵然看来完美无缺,但也不能按着自己的纯全,配得上帝的拯救。上帝亲自藉着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在火中行走,经受他们和我们所该得的烈火的刑法。(在最深的意义上,他们是因着耶稣的代替而受到保护。)”

“看,耶稣。他本是完全的,对吗?但是他也哭。他经常哭泣,他是哀伤的人子。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是完全的。如果你不是绝对沉溺于自我,你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悲伤。结果,你是在悲伤中拥有基督的喜乐。这样的喜乐不是悲极生乐,不是嚎啕大哭后的必然。乃是基督的哭泣引导你进入喜乐、并让你乐上加乐,这喜乐使得你真正感受到你的悲伤,但悲伤必不吞没你。换句话说,最终你的情绪被治愈了。”

“只有在耶稣基督里,我们才能看到那至高、不可“驯服”的上帝愿意成为一个婴孩和慈爱的救赎者。只有在十字架上我们才能看到 上帝的大爱和圣洁同时被成全。”

“基督是最终的约伯,唯一真正无辜的受难者。”

“只有那不能改变的爱,不会失丧的爱,不建立在生命起伏的爱,不在乎你生活得多美好的爱,才不会让你失望。这样的爱,甚至连死亡也无法夺去。只有上帝的爱是这样的爱。”

(注:《Tim Keller:苦难就像“健身房”》翻译自Matt Smethurst 在福音联盟(Gospel Coalition)的文章《Tim Keller Wants You to Suffer Well》,Matt Smethurst 是Gospel Coalition的副主编,标题和小标题均为《境界》编者所加)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