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的心灵法则

奥运冠军的心灵法则

编者按:

@爱丁堡的桑德斯男爵如此概括奥运冠军埃里克·利迪尔的人生哲学:“这位年轻人以平常心来看待他的赛跑生涯,与持守真理的原则相比,他视赛跑的成就为尘土。在生命中有比运动更重大的事情,最要紧的,是忠于灵性的伟大法则。”

@日军占领天津期间,埃里克·利迪尔自告奋勇,为那些有小孩、不能及早上市场的人代劳,帮他们买面包。他有一颗真实谦卑的为仆之心。

@一九三七年他从河北的农村写道:“在一个对中国百姓前所未有的艰难和受苦年间,我从城市被差派到萧张县来,让我有机会……看到一些受害最深的地方。”埃里克·利迪尔投身于救灾赈饥,救助受伤的农民,将他们送去基督教医院治疗。

《境界》【推荐阅读】

文/戴绍曾

早在《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这部影片获得一九八一年奥斯卡金像奖、其中主人公引起举世瞩目之前,埃里克·利迪尔(Eric Liddell)多年来已经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了。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曾一同被拘留在山东潍坊的日军集中营,我和其他男孩子一起围着这位埃里克叔叔,着了迷似的听他讲一九二四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如何打破了四百米的世界纪录。他又会提到一九二三年,在另一次比赛中,他被另一名参赛者绊倒了,结果爬起来,继续全力以赴地向前赶,追回了所损失的时间,在最后一刻越过跑在最前面的人,赢得了冠军。

我们也很爱听他讲一九二八年在大连参加一次田径比赛,赢得四百米冠军后,差一点赶不上当天回天津的船。当他来到码头,船只已经解缆,正在离岸,这时一个大浪袭来,正好将那已经离岸的船只推回岸边、靠近码头,这就足以帮了他的忙,先将行囊往船上一扔,再纵身一跳,飞跃上了甲板。

埃里克·利迪尔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运动员,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于中国科举制度刚结束二十年后,他回到中国,在天津新学书院(Tientsin Anglo-Chinese College)教数学和自然科学。从巴黎赢得奥运金牌后,在母校爱丁堡大学受到盛大欢迎、处在荣耀的顶峰时,埃里克·利迪尔宣告了他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后来在天津、在潍坊也都没有改变。他说:

“体育是全人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由身、心、灵三部分组成的,唯有教育学生每部分都平衡发展,才能为大学培养最优秀、最扎实的人才。我们应当意识到,既要为自己的头脑储存知识,也要为奋进的人生培养强健的身体,更要牢记我们也是有灵性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才能够差派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训练有素的毕业生。”

埃里克·利迪尔不但指出这样一种均衡的发展,更以此模塑了自己的生命。一方面在大学里全情投入田径、橄榄球运动,同时在学业上——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与其他同学并列第一;而且是他所属教会里的一名青少年活动领袖,又在贫民窟的穷孩子中教主日学。

这样独特的人有哪些特点?他为什么可以如此卓越?

首先,埃里克·利迪尔活得真实磊落。他是一个正直、坚定、有原则的人,为坚守信念,不惜牺牲自我和地位。在青年学生关注贪污腐败和社会道德的今天,埃里克·利迪尔真是值得效法的典范。

公众范畴中应持守的原则,于个人生活中也同样重要。埃里克·利迪尔在运动、工作、生活任何方面,都绝不肯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当年在潍坊集中营他常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其价值观:有一回他坐在大看台上,观看来自英国、美国的运动员进行跨栏赛跑。只见领先的一位参赛者撞倒了一个栏架,另一名跑在他后面内圈跑道的运动员其实可以捞个现成的便宜,趁机冲过留下的缺口。

但是那位运动员却突然转向一边,越过一个栏架,才再转回内圈跑道。埃里克·利迪尔永远忘不了当时漫过其全身的激动兴奋,还有观众席上顿时回响起的一片欢呼。他对我们说:“那是当天最漂亮、最棒的一件事!”

爱丁堡的桑德斯男爵如此概括了埃里克·利迪尔的人生哲学:“这位年轻人以平常心来看待他的赛跑生涯,与持守真理的原则相比,他视赛跑的成就为尘土。在生命中有比运动更重大的事情,最要紧的,是忠于灵性的伟大法则。”

第二,埃里克·利迪尔坚持不懈。他为自己树立的理想和标准,不仅为了一时,乃为终生持守。这一坚持追求卓越的特点贯穿其于体育、教育、为民服务、宗教信仰各方面。一九二三年在“三国国际竞赛”(British Triangular International)的四百米赛跑中,当埃里克·利迪尔被另一名参赛者绊倒,他就没有让这一挫折注定这场比赛的结果,而是坚忍不拔地跃起再跑,以超人的毅力与决心继续争取、并且夺标。

抗日战争的动乱年月里,无论在天津教学或到农村服务,即使没有直接的性命危险,也都危机四伏。其他人为了安全而选择离开时,埃里克·利迪尔仍坚守自己的岗位。后来到了日军集中营,要教孩子们化学而手边没有教科书,他便凭着记忆自编教材。

埃里克·利迪尔婚前与芙萝之间的爱情长跑,也是他这种坚持精神的美丽写照。一旦知道“就是她了”,就可以耐心等待。

第三,埃里克·利迪尔谦逊虚己。当年报章上以醒目的头条宣扬他的胜利,人们热烈地向他欢呼喝彩,大卫·麦卡斯蓝(David McCasland)如此描述他所面临的挑战:“二十二岁的埃里克需要极其成熟的灵性和悟性,来应付这种自古以来就蛊惑人心、令人失足的成功。”他并未被这一切冲昏了头脑。

奥运结束后,在圣寨尔斯主教座堂里,当一大伙人再三要求埃里克·利迪尔即席演讲,他安静地说:“我在这样的场合真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其实这里有许多人像我一样,都配得这尊荣。”

他非常感谢父母、老师、教练、同事在他一生的各个阶段给予他巨大的影响与帮助。他丝毫没有那种“上帝必让我得胜”的自负感,并不觉得——因为自己拒绝在星期天参赛,所以上帝要祝福他。上主满有恩慈,但是神并不见得非要在任何一场国际比赛中将金牌赐给那遵行神旨意的人。

日军占领天津期间,埃里克·利迪尔自告奋勇,为那些有小孩、不能及早上市场的人代劳,帮他们买面包。一次华北的沙尘暴来袭,屋里的地上、家具都蒙上一层从戈壁刮来的尘土;埃里克·利迪尔寄宿的那个主人家发现,他清晨四点半已经起身,默默地洒扫。埃里克·利迪尔有一颗真实谦卑的为仆之心。

第四,埃里克·利迪尔由衷的关怀人。一九二四年奥运获胜后,在一片赞扬阿谀声中,以及日后许多类似的场合,他溢于言表的由衷关切,温暖了那些没有赢得比赛的人。埃里克·利迪尔喜欢引用曾在宾州大学运动场入口所见到的警句来鼓励人:“或因失败受辱,或因胜利得冠,若是尽力而为,就配得尊荣。”

埃里克·利迪尔关心天津新学书院的学生,视如自家的子弟。他总是有时间与他们谈心,在功课、体育或其他家庭问题上帮助他们,备受学生们的爱戴。

在潍坊集中营,埃里克·利迪尔对我们这些与父母与远离的孩子,就像一个叔叔似的。虽然他自己曾经坚持不在星期日参加比赛,却愿意在我们周日下午的比赛中当裁判,乃因发现有的团队之间闹意气而大打出手。当他知道有些年纪较大的青少年,主要是来自天津北京商人家庭的子弟在举行“性开放”舞会,他就利用个人空余时间在非周末的晚上组织有益的康乐活动。

一九四五年在埃里克·利迪尔的追悼会上,我们校长透露了一个秘密:他听说埃里克叔叔曾打算将当年爱丁堡市赠送给他的金表卖掉,为集中营的康乐部添置一套垒球设备。埃里克·利迪尔对人的关怀与同情简直没有止境。

第五,埃里克·利迪尔是一个大有信心的人。虽然生于一个敬虔的基督徒家庭,自幼就上教会;然而一直到二十一岁,他才决定对主说,自己愿意服侍神。他第一次答应去公开作见证,向一群苏格兰矿工说话,就确定了这样的委身。

埃里克·利迪尔从此亲自遇见了上主,开始了他个人的信心之旅。于此之前,耶稣基督只是一个可供景仰的历史人物;而今成了他个人的救主、向导和良友。

在往后的二十年中,借着经常读圣经、默想、祷告、与基督徒团契,这一关系不断深化。他从“牛津团契运动”(Oxford Group)受益良多,特别强调读圣经须准确地研读,忠实地解释,严格地实行。

严格实行意味着每天要以四个绝对标准来生活:绝对诚实,绝对圣洁,绝对无私,绝对的爱。这就是埃里克·利迪尔为自己设立的新标准。他知道凭着个人力量,根本无法达到这一标准,因此更意识到要追求圣灵的洁净、充满,不断从圣灵得力。

在集中营里,他最爱讲主耶稣的“登山宝训”,讲圣灵的恩赐。我们这些男孩子感受到,这一切并不是与日常生活无关的空洞口号或虚无缥缈的理念,而是埃里克叔叔展现在我们眼前有血有肉的质量,体现于他的生活、精神。

第六,埃里克·利迪尔是一个怀着中国心的苏格兰人。他生于中国,葬于中国,他的躯体融入了中国土地。就如本书作者所说:“二十三岁的埃里克·利迪尔在运动生涯的巅峰,天地在脚下任他奔跑的当儿,却转换了跑道,面向中国。”为什么?因为有来自基督的爱激励催促他。

一九三七年他从河北的农村写道:“在一个对中国百姓前所未有的艰难和受苦年间,我从城市被差派到萧张县来,让我有机会……看到一些受害最深的地方。”埃里克·利迪尔投身于救灾赈饥,救助受伤的农民,将他们送去基督教医院治疗。为什么?因为有来自基督的爱激励催促他。

一九四一年为了保护怀着身孕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免遭日本占领军随时可能的侵犯,埃里克·利迪尔送她们上船回加拿大。他自己留下来继续教学、为民服务。他知道所要冒的危险,也明白其中的责任。真金不怕火烧。他用以激励他人、作为一生目标的诗歌,也正是他本人心志的写照:

“我要真诚,莫负人家信任深,

我要洁净,因为有人关心,

我要刚强,人间痛苦才能当,

我要胆壮,奋斗才能得胜。”

怎能如此?因为有来自基督的爱激励催促他。

埃里克·利迪尔从未在“内地会芝罘学校”作过学生或教师,然而当他的人生道路与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起交会于潍坊日军集中营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简直难以估量。我们芝罘学校有一首校歌,其中最后一节正好总结了埃里克叔叔四十三载短暂的一生:

“轻看人的喝彩掌声,

树立更崇高目标——

但求每日劳苦忠心,

荣耀上主伟大圣名。

耳边响起许多声音,

传来各种需求呼声;

但求未来年日蒙恩,

只留心听神的声音。”

(本文转载自“找到啦文字事工”发行的《直奔金牌》的中文版序,原文标题为《我所认识的埃里克·利迪尔》,标题为《境界》编者所加)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