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精神病院实习的76天

在美国精神病院实习的76天

导读:今年暑假,我在美国最大的一个基督教的精神病院做实习牧师,在工作中我发现,很多病人因失去亲人或关系破碎,内心伤痛难以抚平,身边人又没有提供合适的支持,于是开始滥用酒精和药物来麻木内心的痛苦,反而陷入更加痛苦和绝望中,渐渐患上抑郁,尝试自杀。

《境界》独立出品【心理境界】

文|慕溪

七月的一个下午,我如往常一样走进病区。电脑记录显示今天有一位叫丽萨的病人需要牧师探访。我在沙发区找到了她,她一个人坐在那里,阳光从天窗投射下来,刚好照在她的身上。她双手紧紧握着一杯咖啡,眼袋很重,眼睛却死死地盯在杯子里的咖啡上,一副很悲伤很失落的表情。我慢慢走近她,轻轻地说,“嗨,丽萨,你请求了一次牧者探访。你现在方便和我聊聊吗?”她点了点头,我领她进了咨询室,我们有了接下来的对话:

我: 在你心上现在有什么特殊的事情要和我分享吗?

她:我需要你为我祷告,求主加添我活下去的力量和处理这一切事的能力。

我:嗯,祷告确实很重要,尤其是当我们觉得很无助时。你现在会不会觉得很无助,或有些无望?

她:是的,我觉得很累很无力。自己快要撑不下去。我想戒酒,我想摆脱这种自杀的念头好好活下去,恢复健康,重新找个好工作,可是感觉自己真得很难恢复……

我:你觉得是自己一个人在挣扎吧?那种感觉真的很累,也很容易沮丧。你会不会对自己有点失望?

她:嗯,我觉得自己被抛弃了。这种感觉从一年前我女儿得癌症去世就有了,那时我感觉整个天都塌了。她才十三岁啊。(短暂沉默,她开始啜泣)我因为伤心过度,沾染上了酒精。我丈夫根本不理解我的痛苦,反而天天责骂我,我们常常陷入争吵,最后几乎不再沟通。因为酗酒,我丢掉了工作。我妈妈也开始搬进来照顾我,但她也天天论断我,她一点都不了解酒精成瘾是多么难受……

我:你肯定很痛苦吧?本来失去最爱的女儿已经是难以想象了,身边本应该支持你的家人反而指责你,这更增添了你的痛苦,你会不会有那种不被理解,被遗弃的感觉?

她:嗯,我当时真的很痛苦,也越来越自责。我也想戒酒,也逼着自己加入了匿名戒酒会,可是没有成功,一想到女儿就感觉要窒息了……就在几个月前,我得了抑郁症,尝试了割腕自杀,没有成功。之后教会的有些弟兄姊妹也开始用异样的眼光来看我,渐渐疏远我,我听到了很多论断责备我的声音……我感觉被神彻底地抛弃了,所以我才想到自杀。你知道吗?就在你来找我时,我的脑海中还有自杀的念头。

我:(沉默了一会)你所经历的这一切让我感到很抱歉。但我有个直觉,你内心还是有个声音告诉你要坚持下去的。因为你至少还有找我为你代祷的勇气,这点我很感动,我觉得神没有抛弃你,恰恰正在靠近你。

她:是的,内心深处我还是不愿相信神彻底抛弃了我。我虽然很不配很软弱,但我真的很需要祂赐给我力量活下去。

我:你突然让我想起来圣经中的血漏妇人,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帮到你,我希望你能从我们的祷告中获得些许信心和勇气。

她:嗯嗯,我现在真的只能祷告。我们可以祷告吗?

我:好的。

这位叫丽萨的病人是我接触到的百余名病人中的一位。今年暑假,我在美国最大的一个基督教的精神病院做实习牧师,在工作中我发现,这样的事例真的很常见。很多病人因为失去亲人或关系破碎,内心伤痛难以抚平,身边人又没有提供合适的支持,于是开始滥用酒精和药物来麻木内心的痛苦,反而陷入更加痛苦和绝望中,渐渐患上抑郁,开始尝试自杀。

精神病人比你想象得更近

谈到精神病人或者是精神病院,大家可能觉得离自己的生活还比较远,精神病人的形象也常常被我们的想象所扭曲,一提到他们,我们就会想到在影视作品中所看到的那样:智力低下,有着夸张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情绪好坏无常,常常给人带来深深的不安。

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都是看起来很理智很健康,如果不看病历根本想象不到他们是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在实习的第一天,院长就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三年前,一位好莱坞的导演来医院考察取景,想要拍摄几组关于精神病患者的场景。结果参观了几个病区后大失所望,因为他发现大部分病患在大部分时间都表现得和正常人毫无二致。

因为太过寻常,不是自己设想的那样,所以导演最后决定找专业演员来演出那种夸张的精神病人的感觉。正因为这样的影视作品的渲染,我们脑海中有关精神病人的形象逐渐被扭曲,我们对他们也越来越有距离感,似乎谈起他们,就有种像谈起外星物种一样的恐惧。

其实,关于精神病患,他们比我们想象得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也更寻常。想想那些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和网络成瘾症,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真是屡见不鲜,甚至就在我们身边。据主流媒体报道,中国现时有超过1.8亿人患有精神疾病,也就是说差不多每8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精神疾病患者。

国家卫计委宣称,中国精神病患者多数为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他们中5600万患者未接受医疗服务。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在中国,只有6%的精神疾病患者——例如有忧郁、焦躁、滥用药品、健忘等病症的人士会想到去看医生。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014年统计结果显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人群中有超过四成是因为抑郁症,而中国的自杀率现在已经占到全世界自杀率的30%,还在逐年上升。

也许这样的数据会让我们觉得特别震惊,但这就是我们真实的社会处境。在我国,精神类疾病常常被看作羞耻的事,只会有很少的人去看心理医生,除非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公众对心理疾病的隐藏和无视,往往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抑郁和自杀的困境之中。

有六重人格才能活下去的琳达

其实,越来越多的精神病症和心理问题,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混乱和人类的罪恶。它们以无法否定的事实赤裸裸地向我们展示着,这个世界的破碎已经到了怎样的地步。

琳达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病人,我是流着泪听完她的故事的。在咨询前,我查了下她的病历,一个长长的诊断单:抑郁,酒精成瘾,药物滥用,创伤后压力症(PTSD),多重人格,自杀念头……在咨询中,她给我分享了她的故事:她在六岁时被她的邻居——一个牙医老头性侵,她父亲透过窗户看到了这个场景,将她解救后领她继续回去吃饭,并没有报警,就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之后,她妈妈一直责打她,她都不知道为什么。她22岁时,他父亲才告诉她六岁时被性侵的真相。她彻底崩溃,与父亲决裂。她在学校也常常被人侮辱,在教会她常常觉得很负罪,很耻辱,经常被人论断。在成长过程中,她逐渐分裂出多重人格,起初是两个,到现在是六个了。

她能清楚地说出她的六重人格以及他们的特征:有叫苏珊的,她的特征是强势,常常为自己辩护,称不是她的错,她当时只是孩子;有叫莉莉的,经常指责自己是“婊子”,恨恶自己的身体,常常想着自杀;有叫詹妮弗的,常常告诉自己要杀死她的父亲;有叫艾米的,表现得像个五六岁的小女孩……

我咨询了她的心理医生和精神治疗师,他们告诉我说大多数多重人格都是由内心的防御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衍生来的。当遭遇的创伤和痛苦很巨大,大到让人觉得自己难以应付时,我们就会分裂出另外的人格来应对,藉此保护现有的人格。环境越复杂,创伤越严重,分裂出人格就越多。简单来说,之所以分裂出其他人格,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想要在残酷环境中生存下去的应对方式……

六重人格,可以想象她所遭遇的有多破碎多恐怖,才会让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非要分裂出六个人格才能生存下去。如果说这样的例子过于特殊,我想给你们介绍下我在一个儿童病区所照顾的那些看起来很健康很可爱的孩子们。

他们大多数都是6-17岁,大多数都有孤独症,注意力缺乏症(ADD),边缘型人格障碍,很多都受到过身体上,精神上,语言上的虐待。他们大多数来自于破碎的家庭,父母离异,家暴,性虐等一步步将他们推到这种社会福利机构中,在来这里之前,他们已经在社会上其他至少4所机构呆过,这里是他们走进监狱前的最后一站,也就是说如果他们还是无法适应这里,他们就只有进监狱了。

虽然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但相处下来,我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几乎都有依附障碍症(Attachment disorder),简单说就是他们很难信任人,也不会跟你敞开,关系对于他们来说总是不稳定不可靠的。

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家庭亲密关系的破碎给他们带来了极大创伤,于是他们变得不再信任人。但是他们又极度渴望被关怀和信任,加上他们对此又恐惧,所以常常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对待你。他们常常故意惹怒你来测试你是否真的值得信任,是否真的能承受他们受的伤。他们很善变,今天欢迎你,和你打成一片,明天就冷漠地待你如路人……

想要让他们恢复健康真的需要常年累月的耐心疏导和陪伴。有个专业的关怀者,在那里工作了六年,有次吃饭时他告诉我说,哪怕是现在,每天面对这些孩子大大小小的情况,他每个星期都要至少哭一次……

不只是这些因着各样的原因心理留下疾病和伤痛的人,经历着世界的破碎,处在同样世界的我们,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深深体会到了这样的破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自我和他人的罪恶的影响之下,在这个社会的大“熔炉”中挣扎。上司关系,同事关系,夫妻关系,家庭关系,有哪一个人没有在其中体会过激烈的冲突和深深的破碎?

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表面的繁荣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加剧了人情的疏离和冷漠,理解和信任的缺失和关系的脆弱?我们每个人都是内心骨折的人,在这样破碎的世间步履蹒跚地行走着。我们在王宝强事件中所变现出的愤怒,不正是我们内心为婚姻关系的脆弱和道德的缺失所深深哀痛的反映吗?

论断是最简单的,理解却是最难的

起初,在面对病人的破碎和伤痛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各样的论断。自己在内心说,如果他们好好祷告读经了,有着好的信仰和关系,哪还会有这么多不好的后果。酗酒,吸毒,离婚,自杀等这都是大罪啊,后来圣灵不停地提醒我去检查我内心的论断与定罪别人的动机。当我祷告时,一则故事常常在我脑海里盘旋:

约翰福音第八章有这样一个故事,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捉的女人来见耶稣,他们想要用石头打死她,因为按着摩西律法这样的审判是合宜的。耶稣却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然后他们就羞愧地从老到少一个个出去了。

在我检查自己的内心时,这则故事带给我的一个重要的启示是,我发现我们的本性常常是想要论断人,定罪人和施行审判。这样的动机常常掌控着我们,甚至让我们难以获得自由。

在这个充满论断的世界上,我们在恨罪与爱人之间逐渐地失去了平衡,陷入定罪别人中。耶稣用弟兄眼中的刺和我们自己眼中的梁木来做比喻(太7:3-5),就是想要说明在我们论断别人的瑕疵之前,要确保我们首先对付了自己的重大缺陷。

当我们定罪别人时,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罪和破碎。我们可以论断奸淫或外遇这样明显的罪,却不在意自己有嫉妒或背后说人这样不太明显的罪。我们甚至可以为了让人们不关注自己的罪,而去指出别人的错误。

论断和定罪总是很容易做,但它们并非我们的工作,只有神才有定罪和审判的权力。但我们却常常想要施行审判,藉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论断给我们带来道德上的满足感和优越感。就像文士和法利赛人一样,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指责别人的罪,却恰恰忽略了自己所犯的敌挡基督的大罪。

看到别人的罪,却看不到我们自己论断的态度,这是假冒伪善的。当我们有这样一种态度时,我们常常把爱逼走。论断主义带来打击报复,却阻碍更深的交流沟通。现实处境是极其复杂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知道故事的一部分,却不知道一个人的动机和真正的处境。

在咨询中我发现,论断很容易,但要真正理解别人的处境,反而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我最初的态度是要论断,因为那让自己变得舒服,但渐渐地我发现,这种不负责任的论断的态度阻碍了我们的交流和他们的敞开,反而加剧了他们的痛苦和伤害。

在生活中我也发现,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几乎每次都会被不理解真实处境的定罪的态度所激怒所伤害。爱赢得了很多人,但出于自己的私心的定罪挽回的人却非常少。

我们都是需要医治的“病人”

从根本上来说,“不要论断”其实是“爱人如己”的要求。我们在这个罪恶的世界与别人共同经历着生命中的破碎,我们也同样承受着各样罪的污染所带来的深深的后果。我们共有的状态都是需要基督来医治的“有病的人”,没有谁比谁高人一等。

如果你认为自己优越于别人的时候,有可能恰恰是比别人更远离主的时候,“凡自高的,必降为卑”。(马太福音23:12)更多地谦卑下来,努力去理解他人真正的处境,并由此看到自己身上共有的破碎和挣扎,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在恨罪和爱人之间掌握平衡,更好地用福音的力量给人带来真正的安慰和医治。

在开始工作的前几周,我几乎每天都失眠。每天聆听那么多破碎的故事,面对那么多长年累月积累的痛苦和创伤,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吞噬着我,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无望中。

但在祷告交托中,有一句经文提醒了我: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诗46:10)它一方面提醒我依靠自己的能力,想要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解决别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问题(fix the problem)是多么不切实际,也是多么不自量力。我发现,当我真正顺服下来,认识到自己的软弱无力时,恰恰是主施展大能大力的时刻。

我发现我越是承认自己的软弱,主的能力就越在我身上显得完全。(哥林多后书12:9)每次祷告后,我发现自己得了释放,不再把别人的痛苦背负到自己身上,反而更好地见证了圣灵透过我的软弱所做的奇妙的工。

通过仔细地聆听——试着理解对方真实而独特的处境,无焦虑地陪伴——不急着加入自己的解释让自己觉得舒服,和真诚的共情(Empathy)——真正做到“与哀哭的人同哭”(罗马书12:15),我见证了圣灵给他们带来的情感上的释放和属灵上的医治。

“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哥林多后书1:4)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