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64项大奖短片《Alike》,戳中亲子关系痛点

获64项大奖短片《Alike》,戳中亲子关系痛点

导读:父母本性里的自我,不期然让孩子成为我们欲望的牺牲品,鼓励孩子彼此争竞,最终在世人眼中看为光彩。《Alike》里的父亲发现孩子和他一样失去对生命的热情逐渐褪色,这才醒悟改变。基督徒父母的使命,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养成面向永恒上帝、胸怀世界的格局。

《境界》独立出品 【儿童节特稿

文|橡溪

近日网络上热播的一部两位西班牙导演制作的动画短片《Alike》(相似),片长仅8分钟,没有一句台词,却获得117个奖项提名,最终斩获包括有西班牙奥斯卡之称的戈雅奖在内的64个大奖。该片让很多观众心生共鸣,再次引起人们对教育、对体制、对孩子成长的热议。

《Alike》描述了一对父子的生活情景,父亲科皮(Copi)上班,儿子帕斯泰(Paste)上学。父子常在路上看见一位在树下拉小提琴的男人,儿子被吸引停下脚步,但父亲却希望儿子好好学习,不要被这些吸引。片中父子二人有各自不同的颜色,父亲往往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渐渐失去颜色,而当他下班拥抱儿子时,色彩就得以恢复。但儿子却在日复一日的“填鸭式”教育中,失去对世界的好奇与活力,机械重复的生活让孩子渐渐失去自己的“色彩”。

《Alike 》的寓意不言而喻。现实中的我们和片中的父亲很相似:将各科书本塞满孩子的书包,坚信这些能帮助孩子成为“人生赢家”,但其实更多的父母是在跟风,并不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是什么。短片结尾,父亲发现孩子和他一样,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这才恍然大悟,最终选择改变,成全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

父母在儿童身上唤醒的第一个性情是骄傲

许多父母在有了孩子后,常把整个人生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最好的保姆、最好的钢琴老师、最好的学校……没有哪个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显得吝啬,“爱”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什么是“爱”呢?我们对孩子的爱有没有可能是一种扭曲的爱?

路易斯在《四种爱》里,把父母之爱剖析得很透彻。父母对儿女的亲情之爱值得人们称颂,但路易斯提醒我们,不要过分乐观。“很多时候,家庭的不快乐不但不是爱的欠缺所引起,反而是爱的过剩所造成。亲情之爱是一把两刃刀,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不难发现,父母在孩子身上不正确的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伤害。《虎妈的战歌》作者是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曾以为用小孩的成就来“光耀门楣”是理所当然的。有一次她的女儿在餐厅众人面前摔杯大吼:“你以为你是为我好,根本不是,你是为了你自己!”做父母的不得不反思,父母到底是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还是让他们做父母的替身取得诸多成就?

可是,我们本性里的自我和骄傲,不期然地让孩子成为我们欲望的牺牲品。神学家劳威廉认为:父母在儿童身上唤醒的第一个性情就是骄傲,我们激发孩子的虚荣心,用各种方法使他们因自己的能力自高自大。我们鼓励他们出于彼此争竞和个人野心的行为,鼓励他们从虚荣、嫉妒、出人头地的欲望出发去做事,好最终超过别人,在世人眼中看为光彩。而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又对他们越来越自私自义的小法利赛人作风感到气愤。殊不知,他们从小到大都在按照“虚荣的原则”接受教育,一直用“自私自利”指导他们的一切行为。一代又一代,我们活在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循环中。

疯传的“小蝌蚪找妈妈”漫画反思

《Alike 》让我想起前不久朋友圈疯传的“小蝌蚪找妈妈”漫画图,一群蝌蚪好不容易找到妈妈,却被妈妈一句“作业写完了吗”吓得掉头就跑。这也道出了当前教育的真相,小蝌蚪的无奈每一天都在上演。

前不久,在江苏卫视一档《歌声的翅膀》节目中,9岁的江西男孩吴耀杰的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引起全场轰动,多家媒体微博纷纷转发,连《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发文称:“一首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唱出所有孩子的心声!特别有感触,转给家长听听!”

9岁的吴耀杰唱道:“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儿钢琴他过了十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你们的期待我都明白在心底,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变成回忆。晚上睡觉常常梦见做错的那道题,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句句戳心的歌词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虽然小耀杰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但一路走来却吃了不少苦。为了学习音乐,小耀杰与父亲每周都要往返于广昌和南昌之间,家里的一半收入都花在了孩子学习音乐上。但对于学校的课业成绩,耀杰父母的要求一点也不低,即使考到93分都会让妈妈生气。

作为《歌声的翅膀》评委的伊能静也不禁感慨,孩子“怎么变成我梦想的工具了呢?……现在的小朋友真的好难,又要在学校品学兼优,又要听爸妈的话,又不能玩……我觉得不能学校也教育他,社会也教育他,回到家爸妈还教育他,谁来爱他?”真正对孩子的爱,是不求父母的益处,而单单为孩子的好。

今年六一儿童节,5岁的女儿被选为幼儿园儿童节晚会的小主持人。5岁的孩子字没识几个,却要背下三张A4纸的台词。因为是老师们的推荐,妻子就揽下了“这活”,于是,教孩子背台词成了妈妈的任务,起床背,饭后背,睡前背,女儿还背的很热心,我心里却有说不出的滋味。

在教养孩子的事情上,我们一直坚持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作为父母,如果孩子喜欢,我们就多鼓励去尝试,如果孩子不喜欢,也不会刻意强求。我和妻子对钢琴感兴趣,很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弹得一手好琴,但孩子似乎对钢琴没兴趣,不过没有舞蹈天赋的我们,却发现女儿对跳舞很感兴趣,所以我们一直给她报舞蹈班。尽管有的家长说,学舞蹈没啥用。我们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创造,没有必要和别人比。

太多教育在摧毁孩子的心灵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巴默尔,对于教育有深刻的洞见。他认为,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呼召是成为助产士。按照教育的古典定义,拉丁语“educare”的意思是“引出”,每个人所具有的潜能需要人们将它带出来。故此,教师的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空间,以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依我个人的教育经验,太多时候,讲课都流于权威压制,没人关心学生听到了什么,背诵也常变成机械性的,而且太多教室的氛围都是在摧毁群体。”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彼此竞争的,好让学生适者生存。

读了四年大学、两年神学院、五年研究所的巴默尔,承认自己在教学中误人子弟不知多少年。他感慨道:“坐在教室里面,任由老师拿死的知识塞进我们的脑袋,强迫我们依照特定方式思考,坚持要学生讲出答案,对学生在想什么完全没兴趣,只知道逼学生惨烈厮杀、抢分数。坐在这样的教室里,根本没有学习的空间可言。但若遇到老师不只会讲,也很会听,不只会给答案,也爱问问题,乐意聆听学生的看法,这些老师提供学生的知识和理论,不仅不会关闭学生求知的大门,反而会为学生打开一扇又一扇崭新的大门,又积极善于鼓励学生以互助追求知识——有幸遇到这样的老师,学生自然会知道学习的空间能够发挥多大威力。”

对于巴默尔而言,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要寻求主动地改变。在巴默尔的教育思想中,他反复提到“真理”一词,这和他的信仰密不可分。耶稣说他自己就是真理,这意味着,面对那些追寻真理的人,耶稣要做的就是请他们与他建立关系,透过他,再和人类世界、自然世界的整个群体建立关系。

学习真理,便是进入关系,在关系里,我们需要有所回应、采取主动,需要有所舍、有所得。“我们对原子的知识,将呼召我们以耐心建立和平,而不是投入无谓的战事;我们对人性的知识,将呼召我们超越竞争,进入合作,虽然竞争是我们的直觉,而合作则步步艰辛;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将呼召我们小心呵护大地,而非随便糟蹋利用。”

让儿女们把生命中最大空间留给上帝

作为基督徒父母,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当如何更有智慧地教养儿女,而不是盲目随流呢?当基督进入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原本的爱就会被基督的神圣之爱更新。

台湾作家毛乐祈藉此提出“有基教养”的教育理念。有基教养是关乎基督的,不仅只是概念,而是道成肉身的主。毛乐祈认为,有基教养关注的不只是学业、才能和品格,也不只是和谐的亲子关系,更重要是要给孩子广阔的生命格局,让他们有能力去聆听上帝对他们的心意。按照圣经的教导,儿女灵魂的兴盛总是最优先考虑的。我们需要自问,是否常常被世界的谎言所蒙骗,以为能够凭着世界所提供许多技巧、工具、巧思得到生命。许多实际上是无稽、虚谎的,无法真正给予丰盛的生命,反而奴役、控制我们。

“基督徒父母的使命,乃是创造环境去培育出儿女面向永恒上帝、胸怀世界的格局。这意味着父母最主要的责任,是要帮助儿女真正面对自己、面对上帝、面对着充满堕落又同时满有上帝救赎恩典的世界。基督徒父母不只是希望儿女成龙成凤,来达成我们未曾达成的梦想,或只是满足我们亲密关系上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认识上帝、认识所处的世界。”

美洲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法令,叫《老骗子撒旦法令》(The Old Deluder Satan Law),它于1647年确立了马萨诸塞的免费公共教育。该法令指出,“老骗子撒旦的一个主要计谋是阻止人们去掌握基督教圣经的知识”。法令要求50户或50户以上的村镇必须聘请一位教师教孩子读书识字,居民达到一百户的村镇必须建立一所文法学校,学生家长或村镇的居民负责支付教师的薪酬,违反者将被处以罚金。这项法令成为美国公共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当时的清教徒看来,挫败撒旦的方法就是教育孩童阅读査考《圣经》,认识上帝。

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毛乐祈坦言:“我们堕落、扭曲的人性,若没有真正认识耶稣基督,能真知道什么是爱吗?若没有常常住在基督里效法基督,爱里能够没有自己吗?我们都很需要从上帝而来的生命,才可能有真正的爱,否则我们的爱若不是强制的,就是一种耽溺,很难恰如其分。”

儿女是耶和华的产业,而父母很容易把儿女放在自己精心安排的温室中,占为己有。其实,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坚持不懈地祷告、引导、归正、教导、示范、敦促他们寻求信仰,让儿女们把生命中最大的空间留给上帝,而不是世界。为人父母的要常问自己:当有一天孩子成家立业时,会感谢我们“把耶稣带到他们的生命中”吗?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