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显影——陈丹青力荐阿蓝牧师之“微尘圣像”

灵魂的显影——陈丹青力荐阿蓝牧师之“微尘圣像”

导读:我唯一的身份是“上帝的仆人”,我只是一个业余摄影师,用一台用了20年的尼康FM2、一个标淮镜头、一块反光板、一条遮光的黑布和一扇允许光进入的大窗,是信仰让这些照片变得沉静。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那些因信仰而具有尊严的灵魂之像都在这些肖像上缓慢显影。

《境界》独立出品 【境界如画

受访嘉宾|冯君蓝(阿蓝牧师)

采访|郭颜

由陈丹青先生主持策划,中国油画院美术馆主办,M艺术空间(上海)协办,精心筹备数月的摄影展:“微尘圣像——阿蓝的凝视”,5月20日在中国油画院开幕,展出了冯君蓝(阿蓝)先生多年来精选的近六十幅摄影作品。开幕式现场人头攒动。在布展和讲座现场的间歇,《境界》再次采访了阿蓝牧师。去年底,《境界》发表了对阿蓝牧师鲜为人知的人生心路和天路历程的专访专访冯君蓝牧师:人是被光照的微尘

他的故事再次印证,困境与苦难对灵魂最大的益处,是让我们不再自己用力,而是向主降服。我们生命中自己和家人的许多难处,都是上帝训练我们够软弱、够安静、够卑微,以至于可以被他使用的途径。

人如微尘,却在被光照的时刻,呈现圣洁,融入永恒。阿蓝牧师摄影展览之后带来的效应,是引发了人们对信仰的兴趣和寻求。

《以西结》
《雅各》
《在去而不返以先》
《该隐》
《以实玛利》
《信德》
《青年约瑟》
《夏娃》
《夏娃的女儿》
《期待上帝》

缺憾可以让人懂得自卑

《境界》:陈丹青老师说,您的大部分摄影作品的构图、光影、质地,几乎不能更动。您多数作品都是摆拍,也就是摆设模特的坐姿、动作,设定并裁减构图。为什么您采用摆拍的方式?您说自己是色盲,这对您的艺术创作意味着什么?

阿蓝:这次我所公开展示的照片几乎都是摆拍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怕生,若在未征得被摄者同意下进行摄影,总觉得自己像是个侵犯别人隐私的偷窥者,冒犯了别人。但与此同时,我十分钦佩那些布列松式的精准的猎影者,佩服他们的快、准、狠,我的反应总是慢半拍,每每当我按下快门,真正决定性的时间已在半秒钟前被错过了。

而且猎影很花时间,作为一个随时听候差遣的传道人,这尤其困难。另一个原因则在于我每次只能专心做一件事,所以平日我从不背相机出门,只在被腾出来拍照的有限时间内拍照。

很多人不知道我有色盲的缺陷,这也是我写实绘画总画不好,因而转向摄影的原因吧。但我没有可什么可以抱怨的,没有人的条件是十全十美的,生命中的缺憾一方面可以让人懂得自卑,懂得对别人宽容,也激发我们以自己拥有的优势去弥补所不足的,去弥补别人的不足,正好像《圣经》启示我们人类群体应该像一个整全身体上不同的肢体,功能虽各自不同,却必须效力于同一个身体,身上的肢体若有不体面的愈发要给他加上体面,愈发要支撑他的软弱。由于色盲我画不好画,但我转向摄影,一样可以有所发挥,并乐于、有责任于把我所领受的与人分享。

作为艺术家的耶稣

《境界》:木心说,耶稣是个艺术家,艺术家是分散的基督。谈谈您对此话的理解。

阿蓝:丹青老师转述木心先生的这个对基督的理解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作为三一上帝当中的一位,圣子上帝在道成肉身之前,在起初,是与圣父、圣灵共同创造宇宙万有的创造主,祂当然是真正的也是唯一的原创性的艺术家。而当圣子道成肉身进入受造界,进入人类历史成为拿撒勒人耶稣,虽然是自我降卑,从无限者成为有限者,但祂仍然在其局限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毕竟承载着神性形象的人,理当反映的位格性、创造性、圣洁性、超越性;反映出神的至真、至善、至美;反映出神作为那爱的本体的形象。

就此而言耶稣在世上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包含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特质是十分明显的,他总能以自己超越性的、敏锐性的感受力,启发我们以一个全新的眼光去审视现象世界、生活中的一切寻常经验,教我们明白这世界既然出于神所创造,就必然内蕴著上帝的精神表达、内蕴着丰沛的灵性义涵。哪怕是一朵野花、一隻麻雀,哪怕是播种的劳作,乃至于把面酵揉进一团面中烘培面包的程序,都内蕴着天国的启示。耶稣以人子的姿态充分向我们展示出上帝的形象,这就是他的艺术。

而一个艺术家,如果我们或多或少可以在所经营的作品中,反映出世界中的精神性、灵性、创造性、神圣性,那么我们就也分享了基督的工作,而正是我所试图努力表达的。

牧童大卫——仰望

摄影和讲道一样,都是分享信仰的方式

《境界》:当艺术不再是对至高造物主的默想与敬拜,越来越成为自我之心灵的放大与投射,您作为创作的牧者如何面对艺术被偶像化的过程?

阿蓝:艺术家的特质就在于他能比较清晰地彰显出“我是我所是”的上帝独一无二的位格属性和创造性,但上帝却从来不是一位“自了汉”式的上帝,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是关系性的、社会性的存有,是爱的合一体。甚至当他面对受造世界因着其中人性的堕落呻吟受苦,他甘愿自我降卑为救赎受造世界而牺牲。上帝的位格性和创造性并不与他作为爱者的属性相矛盾。

作为一个本当反映上帝荣耀形象的人,如果我们能够相信明白这一个真理,而视自己的天赋为天命为责任,尽心尽力于藉着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恩赐来荣神益人,则我们就能恰当地反映上帝的形象。反之,如果我们心高气傲的,以为自己可以代理上帝,高举自身的天赋以服务自身的私欲以获得特权,那么神性的堕落只有沦于魔性,纵使在魔性中仍能散发出某种“恶之华”,但这种“美”却毕竟只是方生方死的,毕竟导向灭亡,没有永恒性,乃与创造的意图背反。

原始的艺术大多是作为人与神圣者之间的桥梁,是媒介者的角色。但是在一个去中心化的、去神化的时代,手指取代了所指向的,艺术就此代理了神圣,成为偶像。但偶像并无法许诺任何事,顶多作为一种安慰剂,自欺欺人罢了。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明白自己只是神的仆人,唯愿尽上绵薄之力把人引领到神面前。

《境界》:您提到,自己拿起相机拍照的时候,依然是在布道。

阿蓝:我从来不把自己当成摄影师或是艺术家,我非常清楚自己一生唯一的工作是“上帝的仆人”。我是冯君蓝牧师,别人也叫我“阿蓝牧师”,这是我的身份,也是我所做一切的归属。我只是一个业余的摄影师,用一台用了20年的尼康FM2、一个标准镜头、一块反光板、一条遮光的黑布和一扇允许光进入的大窗去制造丰富、温婉、柔和的光影,是信仰让这些照片变得沉静。

基本上我们怎么相信,决定了我们会看到什么。虽然我们谁也说不清楚永恒是什么,但在值得标记的时刻,享受意义的时刻,多少碰触到一点永恒。《微尘圣像》既不是如今已经语意苍白尴尬的宗教画,也不是普通的肖像照,它好像是一次极漫长的显影。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那些因信仰而具有尊严的灵魂之像都在这些肖像上缓慢的显影。

“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反要得着生命”

《境界》:您身上最触动我的是,没有很强的企图和事业心,没有要做大事的心,却敞开自己的软弱,被使用祝福别人。这种心态在艺术家圈子甚至知识分子圈子里并不多见啊。

阿蓝:由于先天体弱多病,年轻时的我多愁善感。由于没自信,而衍生强烈的控制欲,给周遭人、给自己凭添许多痛苦。然后我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经历了神恩的管教,最终让我懂得好歹,有了一点自知之明,从而改变了我的心性,使我甘心立志效法基督,承袭他所教导并亲身示范的仆人式的人生观,就此我变得容易爱人、容易快乐满足。

这个世界总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就在于追求出人头地,在于追求名利富贵,在于追求自我实现……但上帝的法则却与之悖反,耶稣说:“人子来不是要受人服事,乃要服事人,甚至为人舍命。”耶稣说:“凡为自己想要得着生命的,反要丧掉生命,凡为我(为顺服天命、为顺服爱的原则)丧掉生命的,反要得着生命。”我对此心悦诚服,并矢志在一生中践行,即使眼前仍不过花拳绣腿,却不期然的已经从中领受诸多丰盛,诸多好处。

《境界》:对于年轻的基督徒艺术家,您有什么建议?

阿蓝:单就艺术表现本身,我有自知之明,不觉得自己真有资格可以对其他的艺术同好指指点点,唯有把自己在信仰上领受的一点皮毛抛出来与大家分享、对话。我觉得很惭愧,由于自己做的并不好、不够努力、甚至可能因此羞辱主名,唯愿上主怜悯我的无知无能。

预备着的童女

链接【观展感受】

卡洛斯:

人们好奇阿蓝牧师作了怎样精心的设计才能获得这样奇妙的照片。牧师却说自己记性不好,常常忘记约了人上门拍照,听到敲门声才匆匆准备。拍摄的时候便是临时搜罗一些物件出来,衣服也是挑几件试试再选择合适的。

这些服装道具其实都是“捡来的”,每当教会有人离世,牧师便收藏几件逝者的物品,以后若是有人拍照便派上用场。或许也正是这些历经岁月的物件,让时间积淀的平静在人像里显露出来。因为与牧师相熟,照片里的人表现的都是最自然的自我。牧师并不设定拍摄的主题,而是在获得照片以后依着《圣经》寻找灵感。若是读过《圣经》,不难发现这些灵感与照片契合妥帖,那些《圣经》中的人物如同在镜头下复活了一般。

牧师说这世界的存在有一个终极的意义。我想,在这时间的洪流之中,每个人便如同一颗颗微尘。因为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不会为大多数人所知所见,平凡地生,平凡地离去,如微尘一般,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到。

而当一束阳光射向这些微尘的时候,借着太阳的力量,它们才显出身影,翻转挪移,折射出点点亮光。就如同镜头下平凡的人们,和镜头外的牧师,他们反射出的,应当是那来自上帝的力量吧。也正是这奇妙的力量让你我被牧师的作品吸引,愿意凝视这些黑白照片里的形象,去寻求一些东西。

Dromedary:

他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世界对生命都怀有一种敬畏敬重之情。从他的作品里能感受到他对每一个被拍对象都抱以百分百的真情实意。他说,一方墓碑的的意义是提醒人们,这个人已经逝去了;一张照片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人们,那个时刻曾经存在过。

赵山:

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结合圣经的一个故事,使我在艰难的道路上看到了曙光!他的分享其中有一句我印象很深,“我常常要对付啃食我的焦虑”。正是我们很多人的常态,有时间犹豫不决,有时候不自信。另一句话是:“耶和华的眼神让我迷离,充满着大爱,真正的温暖着我的心。”

亚当——自然的园丁

陈丹青:

“以神性的目光看待人,在人的身上,看见神性。”以上,是我受阮义忠先生委托评选数十位摄影家作品时,对冯君蓝作品的简评。现在君蓝摄影展开幕了,话可以说下去。

君蓝的本业不是摄影家,而是台湾的牧师。因阮先生教益,爱上拍照。眼前这组照片迥异于种种当代摄影,带着过时的气质:那是什么气质呢?而照片中的男女,个个动人,但这动人的理由,莫可名状,近乎陌生感,似乎来自我们遗忘很久的观看本能:那是什么本能呢?

他的半数模特是当地教民,长着台湾山地居民几代混血的骨相。另有若干被拍者是他的大陆朋友,可是,奇迹般地,每个人物被他抹去了社会与时代的属性,仅仅变成一个“人”,穿着同样不辨时尚的服饰,间或被要求手里拿着枝叶或别的什么,有几位少年和女孩穿着他用植物或毛皮亲手编织的“衣裳”。我不知他怎会起了这样的念头设置模特,以至你再也想不出他(她)该是别的扮相,好似生来就为了给君蓝拍这张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复兴的“照相馆摄影”美学,或许可以认作是君蓝的参照。说来也算常态,当代摄影美学总不免乞灵于前代,当照相馆模式老到足够退出历史,又会如幽灵般被请回来,忽而显得“新”了。但君蓝偏居海峡一隅,无涉现代摄影的讯息源与功利场。他拍摄他的人物,有点像,或者,正像他在布道——虽然我不知牧师怎样布道——他一定是位极度虔敬的牧师,我确信,他无时无刻想象着基督耶稣,并认定他的信众正是耶稣看着并爱着的人。

可是拍照究竟不是布道。肖像摄影——没有环境的映衬,只是站着、坐着,看着你——尤其难。此所以我无法明白君蓝怎能一举跨越好几代影像风格,回到十九世纪如纳达那样的美学。那时,摄影远不知道未来的能量,但此后,我不觉得任何伟大的人物摄影能够超越他拍摄的同代:柏辽兹、波德莱尔、乔治桑、马奈、杜米埃……在老式曝光的相机前,成为影像经典,进入永恒。

我不是说,君蓝,或别的哪位现代摄影家有可能成为另一个纳达。但在君蓝的凝视中,我意外遭遇了奥古斯都·桑德的摄影目光:一个诚实的人看着另一个诚实的人。但君蓝的目光更用情、更富微妙的诗意——我不想用“宗教感”这个词——他的目光如此谦逊,怀抱生气勃勃而毫无意图的爱:如今可有摄影家这般看着他的模特?

令我好生迷惑的是:精明的技巧与这目光同步跟进,且难以觉察。君蓝大部分作品的构图、光影、质地,几乎不能更动。他摆布模特的坐姿、动作,他设定并剪裁的构图,真要使我们惯画人物的油画家羞煞。他的照片总能凝结着经典图式的恒定感,好像那是久远的作品,远到接近桑德甚至纳达的年代。

奇怪,当我得知君蓝是牧师,自以为明白了这组摄影何以格外虔诚、质朴、出离尘世——参赛的其他摄影师各具锐眼,但与君蓝的作品没有可比性——然而信仰不仅是创作的理由,更不会使作品更优美:别家牧师有望拍出同样的照片么?

所以君蓝的影像对他自己也可能是一场意外。当我询问他何以拍得这么好,他诚惶诚恐。我只能转而相信:一个摄影的新手,可能若有神助:当新的媒介(譬如,照相机)刚刚上手,这媒介可能会做成后来不再能做到的事。相较于后世无所不能的摄影大师,十九世纪中叶的纳达、上世纪初端的桑德,也是摄影史新手,甚至业余者。他们只是当年的照相馆师傅,但他们看人的目光,无可企及。

木心说:耶稣是个艺术家。他又说:艺术家,是分散的基督。

君蓝有福了。他怎会爱上摄影呢?他不知道(最好不知道)自己体内住着一个天生的艺术家,这位艺术家,照他自己的说法,以不辞生死的信念,爱着耶稣,并发愿如耶稣那样,爱着众人。

冯君蓝的肖像作品逾越了客观记录的层次,或者可以称之为“诗意的灵魂肖像”。他的作品反映出的人,不是浩瀚宇宙中一连串的偶然巧合所衍生的意外,不是欲望的主题,也不是文化的动物,却是物质与灵魂的揉合,是因着被赋予永恒意识而焦虑的有限存有。

阮义忠:

冯君蓝以牧师的身份试图从教友身上揭露圣经的启示,而他也的确成功地传达了信仰令人宁静、充实,使人坚定、圆满的神秘力量。这些肖像呈现了心灵提升的气韵,悠悠地述说着卑微如尘土的人,也能由凡转化为不凡。摄影最强的特性就是把瞬间凝注,冯君蓝的作品却刚好相反,仿佛是在缓慢释放着时间的流动,拍的是由迷到悟的觉醒过程,让人看到寻求救赎的努力。

尤勇:

在摄影技术武装到每一个身体的时代,阿蓝的摄影是独特的,并不是他的相机独特,而是他的目光独特。他的目光背后,是阿蓝对在上帝面前活着,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人”的感知,这个维度揭示了一种人之为人,卑微与尊贵,受宠与被弃,苦难与欢愉等吊诡的生命形象。

所谓微尘,便是毫无意义,不值一提;所谓圣像,却是尊贵尊荣,意义非凡的。这两个维度共同塑造了阿蓝摄影的魅力,也正是人的形象在艺术表达中最触心动魄的主题。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