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缺席,谁来拯救?

正义缺席,谁来拯救?

我们享受影视剧里 “善恶终有报” 带来的快感,因为我们会代入:如果坏事只发生在应得者身上,我努力做好人,坏事就轮不到我。我们假定世界是公正的,以此自我安慰。而另有人用很属灵的话,劝受害者放弃寻求公义:“地上没有公义,你的盼望难道不是在天上吗?”

《境界》独立出品【新视线】

文 | Julia Liu

播音 | 照升

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部拍于1994年的影片,迄今已经过去24年,却一直以9.2的高分长期占据IMDB(互联网电影数据库)排名第一的位置。故事情节是男主安迪因受诬告杀害妻子而被监禁,在服刑19年后成功逃脱,带着足够的钱住在墨西哥的一个海滩小镇,而监狱长则因洗钱而被捕入狱。 雨中逃脱的那一幕给人带来的震撼难以言表,这种观感和审美上的愉悦让人回味无穷。

同样的困惑在我们欣赏许多经典作品时也会出现。海难幸存者鲁滨逊在一个偏僻荒凉的热带小岛度过了28年。《鲁滨逊漂流记》的结尾这样写道:“ 虽然我在一开始由于愚昧无知而吃尽了苦头,但经历过种种磨难后的结局却是令人喜出望外的。”在影视作品里,善恶终有报几乎是人人期待的大结局。 

当我们看完这些之后非常满意,因为善战胜了恶,这很符合逻辑。可问题是,世界真的是这样的吗?从媒体的报道上我们知道,像安迪一样被诬告的人并不少见,像他一样成功越狱的才少见。 

她们正在承受应该承受的苦难

2018年1月,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发表了他的新作《等待摩西》。故事中的基督徒柳彼得在文革时差点被红卫兵揍死,晚年在集市上吃炉包喝酒,活了一百多岁,无疾而终。他的孙媳妇马秀美守了三十多年的活寡,村民们说:“没有比马秀美更虔诚的了。”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终于等来了抛妻弃子之后又突然出现的丈夫柳卫东。

最终,美德得到回报,恶行受到惩罚。这在文学上有个说法,叫作“诗意正义”。英国戏剧评论家托马斯·莱默最先使用这一短语来阐明一部作品应该用“善战胜恶”来激发观众正确的道德行为。

诗意正义的巅峰之作是英国诗人乔叟写的《格丽泽尔达》(Griselda),故事大意是: 侯爵想测试妻子格丽泽尔达的忠诚和忍耐,两次佯装要处死孩子。妻子毫不犹豫地交出孩子,先是女儿、再是儿子。侯爵将孩子秘密抚养大。在接下来的测试中,格丽泽尔达被休,净身出户回到娘家。她接受了,但还没完。侯爵要筹备婚礼,让她回到故居,作为仆人去服侍。格丽泽尔达祝福了一对新人后,发现原来新娘就是她的女儿。真相大白,侯爵最终认可了妻子的忠诚和顺服。带着喜悦的眼泪,她得到了曾经失去的一切。

豆瓣上,有基督徒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见证,“女主非常有爱心,无论对方如何不对,女主始终用爱心来顺服忍耐。爱的力量胜过一切……神的恩典最终成就,他们收获了幸福婚姻”。“如果我们的世界多一些像格丽泽尔达这样的人,就会平和得多”。

这不禁令人联想到,前美西南浸信会主席佩奇·派特森(Paige Patterson)面对被丈夫揍成黑眼圈的妇女说:“我很高兴你忍受了,你看你的丈夫不是愿意来教会了吗?”2018年5月23日,因为被曝光的类似对家暴女性的不当言论,激起超过两千名信徒的签名抗议,派特森被迫辞去西南浸信会神学院院长一职。

《等待摩西》中的柳彼得对他人的苦难同样视而不见,反而合理化马秀美现在的苦难。 当孙媳妇马秀美带着孩子在集市上捡菜叶,孩子看他吃炉包,馋得流口水,他却只管自个儿吃。旁边的人看不过去,说:老柳,看看你那重孙女馋成什么样子了,你少吃一个,给她一个吃嘛。柳彼得却说:我不能够,她们正在承受该她们承受的苦难,然后才能享平安。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基督徒,他们在承认苦难对生命成长带来的益处时,似乎总能很轻易地把话锋一转,变成鼓励他人忍受不公正的待遇,丝毫意识不到自己刚刚完成了一次非常危险的跳跃。福音不是“叫那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受压制的得自由”吗?为何变质了,成了对灾难性后果无原则的承受,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我们享受影视大片里“诗意正义”带来的快感,不仅仅因为 “善恶终有报” 的因果律很清晰,还因为我们把自己代入其中:如果坏事最终只发生在应得的人身上,那么我做一个好人,一个虔诚、有信心、守诫命的人,就肯定不会有不好的事临到。

人们必须做点什么才能配得上他们得到的东西,若能清楚地解释逻辑关系,我就可以逃脱 “下一个人有可能会是我” 的推论。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放心和安慰的解释,非常有吸引力,让人觉得能控制自己的生活,面对未知的苦难没有那么无助和焦虑。 

诗意正义的话语逻辑,要求在戏剧化的转变中加入一些理由,比如主角最终收获幸福人生,是因为他/她____。在空格中我们可以填入许多选项,例如:好行为、善良、贞洁、敬虔、道德、顺服等等。 

《格丽泽尔达》

原来我们并不是善良的主角

引人深思的是,基督信仰告诉我们,救恩作为我们得到的最大恩典,竟然是神白白赐给我们的。“ 神拣选人的旨意, 不在乎人的行为, 乃在乎召人的主” ,这完全颠覆了上述逻辑。

人总想在这份救恩上加入一点点自己的功劳,因信称义是对人的骄傲最根本的否定。我们要警醒于司布真式的棒喝:“如果人有批评你,诋毁你,不要向他动怒,因为你其实比他说的还要坏”。如果神现在就进行“善恶有报”的审判,我们不是善良的主角,而是全然败坏的反角,要时时刻刻敬畏神的忿怒临到!同时对不公义的存在保持清醒,因为这是一个被罪污染的世界。

但圣经并不排斥诗意正义,《以斯帖记》中有明显的诗意正义:以斯帖和犹太人经过戏剧性的翻转最终获救,哈曼则被挂在自己立起来的木架上。这里的诗意正义预表的是天国的神的公义。末底改有信心神必拯救以色列人得解脱,预表了末世神的选民基督徒必得救。主角其实不是以斯贴,因为这件事就算以斯贴“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 。

圣经的历史是耶稣基督的历史,我们只是祂的器皿。对比影视作品中的诗意正义,我们不难发现,那是抽掉了耶稣基督、企图在此世得到完满结局的公义童话。

人的生命,就象十字架有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一样,垂直维度是属天国里神和人的关系,至高处是神的公义和忿怒要倾泻下来,我们必会受到神公义的审判;水平维度是属世国里人和人的关系,就是会有不公义的事情发生,这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必须面对。基督徒常说:“如果上帝不存在,这个世界就会成为一个不公平的地方。”但上帝的存在,并不会完全消除这个世界的不公,因为人会滥用自由去犯罪。诗意正义,其实是假设这个世界是公正的。

基督徒同时作为两个国度的公民,虽然身在不公义的属世国,心中盼望着公义的属天国。主祷文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是要基督徒入世但不属世,追求公义,做光做盐,像光一样刺破黑暗,像盐一样保守渴慕公义的心。

垂直维度必须在次序上优先于水平维度。因为人和神和好了,人和人才能和好。天上的公义由神来审判,地上的公义由神赐下权柄的法官来审判。尽管地上的公义不完全,但天上的公义是完全的,并最终对地上不完全的公义做出纠正。因此耶稣说,“现在这世界受审判”,答案就在他“已然/尚未”完成的十字架的救赎工作。

今天我仍要种下我的苹果树

当人们把十字架的水平方面放在垂直的位置时,没理清属天国和属世国的关系,没有把握“已然/尚未”的张力时,最终会导致多种假福音。

第一种危险是,认为神现在就答应那些将来才会完全实现的事情。基督徒轻松宣告自己的得胜,然后把重点转向社会改革和文化更新。这种强调可能减弱对福音的宣讲,导致成功神学。而且,它难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世界和教会仍有苦难和邪恶?如果上帝之城越来越变成现实,为什么教会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一直在为此而争战呢?  

耶稣用面团中的酵母和树木生长来比喻天国。换句话说,天国正在慢慢努力走向最终的实现,不是偶尔“突破”来为我们带来这个世界的安慰。信徒们被教导天国的丰富现在就触手可及,这张丰盛的支票要通过特别的条件来变现,他们可以现在就没病没灾、财务自由。有意思的是,诗意正义文学的主角们最后都获得了金钱回报,简爱继承了舅舅的巨额遗产,鲁滨逊得到一张3.8 万块葡萄牙金币的汇票。

福音没有应许我们会在这个世俗世界得胜,“只是如今我们还不见万物都服他”。相反,应许我们的是试炼、挫折,“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以斯帖说”我若死就死吧”,但以理记的三个年轻人说“既或不然”,如果他们也认为神的应许现在就全然成就,就不必怀着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信心去行了。

另一种危险是低估圣灵的能力,低估了天国和神在当今世界的能力,低估圣灵在教会和世界中的作用。这会带来失败感,因为天国才是最后的盼望,认定现在的“变化”都不值得追求。在耶稣再来之前,什么都没有希望,导致教会彻底避免接触社会问题。比如一些人用很属灵的言辞,劝受害者放弃寻求地上的公义:“地上没有公义,你的盼望难道不是在天上吗?”

那些在舒适区里呆惯了的人会用“等到耶稣来”,“放手让神来做”的寂静无为主义作借口,拒绝对他们看到的近在眼前的恶事和苦难采取任何行动,全然接受世俗世界的错误。“末底改托人回复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就是提醒以斯帖别呆在舒适区太久了,视同胞的苦难不见,以为可以独善其身。

人希望在此世就实现的“美德最终得到回报,恶行受到惩罚”的诗意正义,对我们来说是坏消息 ,真正的好消息是将我们从“恶行受到惩罚”的死路循环中解救出来的恩典之约。好消息就是耶稣的宝血洗净我们的一切不义,赦免我们的罪,使我们不被律法定罪、脱离审判。这是我们能听到的最好消息,我们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并一遍又一遍地宣讲。

“如果种下苹果树,这个世界就不会破碎”,这是理想的过度实现的末世论;“反正这个世界将会破碎,没必要种苹果树了”,这是避世的未实现的末世论;“即使我知道明天这个世界会毁灭成碎片,今天我仍要种下我的苹果树。”这才是入世但不属世的基督徒应有的态度。

加尔文说:“让我们各人按照自己绵薄的能力前进。没有人会行远路却一点进步都没有。我们当继续努力,不断地朝向主的正道前进,不要因为成功渺小而失望;尽管常常并不尽如人意,然而当明天比今天更好时,我们的劳作不会白白浪费。”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