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把补习班开到银河系? ——观《银河补习班》

真的要把补习班开到银河系? ——观《银河补习班》

一部有飞船、科幻、吴京的大片,其实在讨论父亲带领差生儿子如何在应试教育中逆袭。当儿子成功成为宇航员,父亲却说,“我的教育是完完全全的失败了”。自我的迷失成为教育的根本困境,人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境界》独立出品 【影评】

文 | 报童  

播音| 文君

最近热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让导演兼主演的邓超成了第四位总票房超过百亿的影帝。虽然有银河、吴京的噱头,有观众却用一句话总结了剧情的梗概:一个不被应试教育器重的孩子,被父亲野生教育一个月后从全班倒数第一逆袭成为年级前十的故事。目前该片票房已过3亿,但网上评论分歧很大,有媒体直接称邓超“赢了票房、输了口碑”。

“猪脑子”、“废物”、“怎么不去死”、“就知道吃”、“是人都比你强”……诸如此类刺耳的词语,想必却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在这部电影中,邓超扮演的父亲和儿子的成长故事,也充斥着如此种种“莫名其妙、荒谬绝伦”的打压式教育场景。或许吐槽带来的共鸣,才是影片保证票房的关键。

孩子碎了一地的自尊心

片中的父亲是小城的桥梁设计师,一次工程事故后为组织背黑锅,含冤入狱。出狱后,发现妻子改嫁,更要命的是儿子马飞成了问题学生。从小老师就觉得马飞脑袋“少根弦”。父亲入狱的七年里,强势的母亲绞尽脑汁“为了孩子好”,结果不仅马飞的学习成绩一路走低,更惨的是碎了一地的自信和自尊。

“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你能不能别总是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这是前不久湖南卫视《少年说》中的孩子面对父母打压的哭诉。父母大多都不以为然,在“都是为你好”,“你这样的性格,一夸就会骄傲”的说辞背后,是对孩子努力的忽视,更掩盖了孩子被比较后的自卑,以及亲情之爱难以愈合的裂痕和深层的家庭信任危机。

面对这样一个热门,甚至泛滥的话题,随便搜搜就会发现各路专家们早已施展拳脚,给出各个方面的剖析。倘若多看几篇,就会发现给出的建议大多是引入一些西方理念,或是讨论某些典型的惨痛案例试图激发人们的反思。

在BBC的纪录片《天下有所谓“正确的养育风格”吗?切丽的养育困境》中,纪录片的主角兼导演是BBC的著名主持人切丽(Cherry Healey)。成为新手妈妈后,切丽依靠自己的本能养育孩子可可。然而,好景不长,一岁多的可可随着自主意识渐渐增强,开始挑战妈妈的权威。切丽不知如何在放纵和管教之间拿捏好平衡,于是她采访并观察了六位朋友的育儿模式,拍成了一部纪录片。

六位妈妈的育儿经各不相同,有的在发现女儿进入叛逆期后,选择“中国式”的威权管控,结果带来更加激烈的叛逆;有的选择从小立规矩,赏罚分明的背后剩下“只有原则没有温度”的爱;有的把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物质的满足上,却换不来孩子真正的开心;有的通过不断讲述可怕的案件,来解决孩子外出时的安全问题,却让孩子对世界和陌生人都产生了恐惧;有的放弃学校,坚持在家教育,为要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但对普通家长的教育能力则是一个新挑战。

由此看来,我们常常习惯做中西比较的儿童教育领域,西方在如今的时代同样陷入了教育的困境。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才是教育问题的本质?是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吗?是对孩子未来不确定的恐惧吗?是内敛又好面子的中国家长,用心良苦却不擅表达吗?是父母对孩子难以克制的“掌控欲”吗?

我的教育是完完全全的失败

出狱的父亲告诉儿子,“你是这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这句连儿子自己听起来都有点荒谬的评价,却在父亲的身体力行下慢慢变成可能。父亲并没有展示什么高大上的教育实践带领马飞触底反弹。把垫底的孩子补上银河系的秘笈,共分四步走:

首先,父亲让孩子明白成绩、名校只是学习的过程,梦想的实现才是学习的目的。其次,爸爸帮助孩子明白课本里的知识其实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提炼,无论是抽象的压强概念,还是诗词中的青草绿地。再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兴趣不在课堂里,那么逃离课堂、游山玩水叛逆一回也值得。最后,学会独立思考,既能在困境中解决问题,也敢于在周遭的不同声音中坚持自己的想法。

片中的马飞在“秘笈”指导下,就这样完成了“神翻转”。正当观众觉得电影就要这样按照主旋律套路下去的时候,剧情出现了意外转折:此时的马飞已经成功地从自卑儿童转变成了一名预备宇航员。同时,父亲在遥远的家乡也颇费周折地为自己的冤案争取到了平反的机会。此时父子相见,梦想触手可及的马飞却生怕父亲的陈年冤案被牵扯闹出负面新闻,影响自己的前途:“爸,您能放弃您那点事吗?桥已经塌了,案子即便翻了也不会有实质性的赔偿,最多就是恢复名誉。那么多年前的事了,除了你,还有谁在乎?”

父亲听完,沉默良久后说道:“自从桥塌了之后,我这辈子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了,只有你,一直是我的骄傲,我以为我的教育很成功,现在我才知道,我的教育是失败的,完完全全的失败。”

如果教育的目标只是能够让一个人在面对各种处境时,适时地做出最恰当的回应、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那么,父亲就不必感慨自己的教育完全失败了,因为马飞已经如愿被培养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学校同学面前保持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上级领导面前差一点就要大义灭亲、断绝父子关系。在所谓的梦想面前,如果无法坚持良知,梦想不过是化装的诱惑。

马飞藉由父亲别具一格的通识教育,逃离了应试教育的枷锁,却又不经意间落入了梦想和国家荣誉的捆绑中。个体的尊严在国家的话语逻辑之下,只不过是举国欢腾中扫兴的岔音。说到底,自我的迷失成了教育的根本困境,人依然没有找到自己在面对体制、文化、国情时安身立命的根本。迷失的人既主动参与其中,也被动裹挟其下。

人生找不到箭靶,每天拉弓有意义

影片中父亲马皓文的开明和智慧,让人觉得太不真实。如果“打压式教育”的解决之道,就是“解放天性”,那么教育这件事基本就沦落成了农业养殖,圈养不成,那就放养试试。“解放天性”得以成功,必须基于一个前提:“天性”本身是好的,只是被周遭事物压制。

虽然人性有向善的渴望,但其复杂和幽暗才是真实光景。且不说现实中的父母们自身如何在打压的文化下自保,就算如马皓文般众人皆醉我独醒,但面对时代洪流,他的坚持最终却被亲情威胁、被儿子背叛。教育本身所希望实现的价值观的传承,也因此破灭了。

马皓文的父亲形象本身就美丽得如同脸谱,如果他在教育中希望传递给儿子的东西只是来自自己的性格、一时的风潮、个人的好恶,那么当时过境迁,儿子马飞自然有权利重新判断老套路是否适用于新环境。地球上通行的,银河系里行得通吗?

教育的内核,如果不是建立在绝对真理上,不但地球上好使、银河系里也管用,我们就没理由期待马飞飞上天后还会拿他老爸的说教当回事。相对主义,让教育没有了底气。既然没有了绝对的真理,包括孩子在内,谁没有权力解释真理为己所用呢?如同父母常说的“为你好”,问题就出在,父母认为的好,孩子不觉得好。所以一旦孩子长大,必然先要掌握真理的解释权,从被洗脑变成洗脑者。如此一来,人们会发现自己既是受害者,也是继承者。

当我们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把握真理,就会走入功利主义。真理从我们的根,变成了我们自圆其说的工具。在现实中,好像没有哪个父母不会教导自己的孩子要“诚实”。但当孩子长大一些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家长们又常常脱口而出:“你咋这么老实呢?”

在功利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夹击下,人们便会随心所欲地运用自身的权力。父母诉诸掌控,儿女大闹独立,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此下去,道德、价值都将变成了“人工制品”,教育不再是传承,而是宣传。如同路易斯所推论的,这个时候人也就废了。

影片中,父亲说:“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在犹太人的智慧里,希伯来语中罪(sin)的意思恰恰是“射不中靶心”,用成语讲叫“矢不中的”。背离了上帝的诫命,脱离了真理的靶心,教育只剩下每天煞有介事的拉弓摆架子,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在基督信仰里面,真理不单单是立在那里的箭靶子。真理不是一个理念、一套标准、一种体系,而是关乎一个人。这个人便是耶稣基督。祂宣告:“我是道路、真理、生命。”

无论“打击”还是“鼓励”,“管教”还是“劝勉”,教育方式的使用背后,其实表明的是上帝赐给父母乃至教育者模塑生命的权柄。路德在一篇论及儿女婚姻的文章中,提醒父母审慎对待上帝所赐的权柄,因为上帝所赐的权柄是“要造就,而非毁坏”。路德警告父母,倘若在行使这权柄时,不顾及儿女的尊严和灵魂,便是在抵挡上帝了。

奥古斯丁在上帝面前提及自己的儿子时,叹到“我在这孩子身上,除了罪业之外,一无所贻”。教育的任务不过是“道”的传递,父母的角色虽有教导的权柄,但实则是真理的管道和器皿,需要极大的谦卑。父母和孩子、教师和学生在真理面前一起作同学,在基督里面一起作门徒。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