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看见我们的虚假,也很少说出来。于是我们自以为成功了,就满腔热情地继续装模作样。我们热衷与人比较,发型剪得不好的那一天很难受 ,但如果站在头发像被老鼠咬过的人旁边,我们的心情很快就恢复了。与人比较会带出虚假的价值,让我们被傲慢或羞耻欺骗。
《境界》独立出品【推荐阅读】
文丨方莉恩(Lynne Fox)
播音丨安安
后期丨琦琼
有一天,我坐在星巴克里写东西,突然有个男人走向一个坐在我旁边位置上的女孩,“你不会就是苏珊吧?”“抱歉,我不是。”谈话马上结束,那个男人就走开了。女孩好像感到很遗憾,因为她是朱莉,不是苏珊。这个场景让我想到伍迪·艾伦的名言:“我一生惟一的遗憾,就是我不是另一个人。”你心里也曾浮现这种遗憾吗?
三十岁时,我是一名已婚的职业妇女,又独立又能干,又爽又飒。很快,我们的老大出生了。当我们带着新生儿第一次造访儿科医生时,医生走进来,带着微笑打招呼:“嗨,这位妈妈。”听到这句话,我真想当场伸手勒住他的脖子,立马回他:“莉恩!我的名字叫莉恩!”
可能我有点夸张,可是为什么我的心里有点反应过度?因为我原本的角色被硬生生抽走了。这不代表我不想当母亲,我很愿意做母亲,但我还不想放下、还没准备好放下经过我多年努力小心翼翼打造出来的职业女性的身分,那份价值感是不容任何医生抹煞的。他却说:“嗨,这位妈妈!”然后我就开始心慌了,我以为我要失去我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自我。
我们满腔热情地装模作样
我们当中有些人正在“低自尊”的痛苦中打滚,而且是真的很痛苦,有些人则是自信满满,直到命运突然拆了我们的后台,使我们的价值感一落千丈。不管你是哪种状态,其实都对自己的价值一无所知,我们都有身分的问题。
很多人希望和现在的自己不一样。我不是说要减掉十斤体重,而是指想要有个不一样的身分、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内在。当面对身分问题时,我们多半会试着把自己变成“更好的人”:我再也不要犯拖延症了;路上对突然加塞的司机不要发脾气;努力完成我为自己制定的健身计划;下周辅导孩子功课时一定忍住别发火。
许多自我成长类的书籍都支持我们把自己修理好,但那些书也忽略了各种努力背后的高失败率。这些广受欢迎的书籍都有一个错误的前提,就是我们真的能把自己变得更好。那么好吧,祝你好运。我们来看看历史证据:你已经花好几年的时间要把自己变得更好,成效究竟怎样呢?想要除掉缺点的企图,是以我们有能力做得到为前提的——这其实是一个骄傲自大的假设,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中心。
还有好多人因为缺乏个人安全感而求助心理治疗,看精神科医师已经成了现代人的必备处方。但是,就像自我成长书籍一样,多数心理疗法都假设我们有能力坚持做心理体操或者给自己心理按摩,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种自我努力无法消除根深蒂固的自我怀疑。
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会带给我们一些不舒服的时刻。最糟糕的情况下,自我怀疑会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焦虑,甚至造成恐慌。别人一个漫不经心的眼神就会令我们感到丧气羞愧。我们害怕暴露,所以我们花费了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时间和力气用来隐藏自己。人类躲躲藏藏的习惯由来已久。亚当和夏娃就已经发现无花果叶子很好用,可以挡住上帝寻找他们的目光。
你也许会抗议:“我才不会隐藏!我不会打肿脸充胖子。”请再想想,你有没有在觉得无聊透顶的时候还假装兴致勃勃?你有没有假装热情地留在办公室加班以便加深老板对你的印象?有没有站在台上卖力地表演,为了吸引别人的目光?有没有专注在事业上,好让自己不看内心一直咕嘟咕嘟冒泡的空虚感?这些都是无花果叶子自我风格的面具,我们戴上想要隐藏自己。
努力让别人不看见“真正的我”,会耗掉一个人很大的心力,让我们精疲力竭。当然,想到不努力的后果——会被人看得清清楚楚,然后被拒绝,这样的努力看起来好像很值得。我们想要自己看起来很好的渴望,以及对被人看见的惧怕,都是非常强的动力。不幸的是,它们只能激发出虚伪:我们在公开的舞台上成了演员,希望别人注意到我们的演出,并且忽略有瑕疵的自己。
当别人看见我们的虚假时,很少人会说出来。因为缺乏反馈,我们会以为自己成功了。太棒了,我可以骗过别人!所以我们满腔热情地继续装模作样。我们创造出来的这些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紧紧抓住它们,彷佛它们是救命的工具。
比较的结果是被傲慢或羞耻欺骗
我原本不知道我那么看重自己的角色,直到我对儿科医生反应过度的那一天,我才明白:原来我一直靠着我的专业能力,让自己在别人眼前看起来很优秀很职业,也藉此让自己感觉良好。我的角色成为我用来定义身分的面具。我以为我必须创造价值,并且因为价值可能随时失去,所以我必须随时准备捍卫它。我的自我建立在摇摇晃晃的根基上,这根基在于我做了什么。当时,我还不知道人的真正价值来自上帝。
我的行为举动为我建立了一个身分——虽然不可靠,但好歹是个身分。它可能来自你的专业专长,也可能你会依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来建立自尊,藉由获取物质来抬高自己,结交名士让自己显得很重要,或者透过某种冥想活动来发掘自己的内在灵性价值。我曾经认真地参加过许多这类活动,煞有介事地品红酒、辟谷静坐、追求特殊体验。你一定用膝盖就能猜到,没有任何一项努力能除去我心中对丢脸的恐惧。面对眼光犀利的人,我内心仍然战战兢兢,深怕我的面具破损,露出藏在背后的失败者。
人不能定义我们,不管他们拥有什么、做了什么事、心里怎么想。别人也许比我拥有更多或更少的事物,他们的成就也许超越或比不上我们,但他们的身分地位不管如何,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分,他们的看法也不会。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让别人影响自我的感觉。通过一个看似天真单纯的习惯:我们总是忍不住把自己与别人比较。
最近我读到一份研究报告 ,发现拥有更多钱其实并不会使人更快乐。问题不在他们有多少钱,而是比起身旁的人,他们是否更有钱。这个才会增加人的幸福感和快乐程度。跟人说话时,难过地发现自己比对方重了几公斤,心里就觉得差愧。发型剪得不好的那一天可能很难受 ,但如果站在头发像被老鼠咬过的那个人旁边,我们的心情很快就恢复了。
有一次我们全家人一起玩桌游,我玩得很开心。后来我的一个孩子告诉我,他们发现原来我的竞争心那么强。我玩游戏就是要赢,非常果决。我的竞争心态很有点你死我活的劲头,让我感到很开心,等到我发觉自己的态度太明显了,就觉得很不好意思。尽管如此,赢这件事还是一直诱惑着我,而且我很容易上钩。从小到大,我学会并接受了一个谎言,相信赢过别人会使我比他们更有价值。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我不是惟一犯这种错误的人。人们总是在与他人比较,期望能抬高自己的自尊。保罗曾警告哥林多信徒小心这个习惯,不要和那些自我推荐的人相提并论,他们与身边看起来不如他们的人做比较,藉此自我感觉良好。保罗说他不敢加入他们的心理游戏。拿自己与别人比较只会让我们失去理智。
有几个错误假设支持我们去与他人比较。我们可能假设有些人真的比别人更好;或者我们以为自己有能力辨别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无需上帝的指引;想象自己完全能够分辨谁应该被赞赏或藐视;我们可能也会假设别人就是我们衡量自己时的参考标准。以上假设全错。
注意别人这件事本身并不会带给我们麻烦;相反地,如果正确地关注他人,反而使我们能够去爱别人。但是当我们利用在别人身上注意到的内容来比较自己时,问题就来了,“你有的比我多吗?你比我行吗?”与别人比较只会使自己跌倒,领我们走入歧途。我们评断他人,也评断自己,最后落得被傲慢或羞耻欺骗。比较会带出假价值,那是一种对于我们是谁的深切误解。
另一个更严重的错误是,与别人比较只会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人的身上,结果我们忽略了惟一能使我们变得更有智慧的比较:与上帝比较。人不是标准,上帝才是。
信靠上帝是我的最后一张牌
好多年前,我带着孩子们去探访好友娜娜。娜娜很快就喜欢上了他们。我还记得她带着温暖的笑容说:“你一定是个好妈妈,你的孩子都好棒!”他们很棒,我很棒。她的话让我整个人都飘起来。但接下来我开始感觉有点不自在,如果孩子不乖,我会变成坏妈妈吗?我深吸一口气 ,用眼角余光扫了一下孩子们。他们表现还算良好,我松了一口气。
这样生活是多么战战兢兢而且代价高昂啊。要控制小孩的行为举止,比控制我自己的还累上几百倍。想到他们的表现可以定义我,我就觉得很可怕也很不对,把这样的重担放在他们身上也不公平。依赖不可靠的事物来定义自己,会引发许多焦虑。我们收集来提升自我价值的资讯变动不定,我们的自我也跟着变来变去。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身分设立一个可靠的基础。这个基础必须是真实、不会凭空消失的东西,而且这个价值的基础不会遭受质疑。
我们宁愿选择自我制造的价值——假价值。假价值诱惑着每个人。假价值使人精疲力竭,但我们仍旧努力挣扎,尝试制造出我们认为我们必须有的价值。当我们努力使自己变得今人满意、可爱、可接纳、很特别时,沮丧和焦虑却把我们储存的能量耗损殆尽。
当我们听到有人告诉我们,上帝是创造我们价值的主,我们因此而有与生俱来的光彩,我们使祂欢欣喜乐。我们认为这个上帝真是不可思议,我们人生的一大憾事就是我们无法成为另一个人,祂竟然会为我而喜乐,而我从来没有对自己满意过。我们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不管这个关于自我的问题是由来已久的,还是因为某个危机突然冒出来的,挑战和出路都在于:我们必须跨越自己对“我是谁”的定义,换个眼光,来看看上帝对于“我是谁”的定义。一定要让祂对我们身分的描述,取代我们心中歪曲的见解。
上帝所说的关于我们的话语,并不是一吹就破的谎言,祂给我们的信息坚若磐石:祂不是用愿望或幻觉来喂养我们——上帝只说事实。我们可以相信祂的话,因为祂是根据第一经历述说的,还有谁能比创造我们的那一位更了解我们呢?
上帝告诉我们,祂已赋予我们的价值是永远不会损坏或消退的,无论揭露、嘲笑、失业或冷淡,都无法伤害这份内心的尊严。上帝塑造我们时所赋予的价值,在我们最需要它的时候绝不会消失。我们的身分本身是不变如同磐石,但我们对自己身分的看法则是飘荡不定的。尽管我们的价值未曾变过, 我们对价值的感觉却不时剧烈波动。
我们对自我价值的挑剔怀疑并非来自上帝,而是因为听信了上帝以外的其他人——也许是我们崇拜的人,也许是在我们脑里的碎碎念,或许被邪恶的势力投放进脑袋的谎言,不断重复说我们不该存在、毫无价值、没有人在乎我们。
想要解决身份的问题,必须先转移我们的焦点:对那些错误讯息关上耳朵,然后紧紧抓住上帝的话。我等了好久才来尝试这个解决之道,等到其他牌都失败了,信靠上帝是我的最后一张牌。最后我才打出这张牌,我把自己交给上帝——邀请耶稣掌管我的生命。当我那么做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顺服主反而让我双眼大开,我终于看见原来没有任何事物比上帝更真实,没有任何东西比祂的话语更可靠,而且我根本无法造出比祂创造的我更有价值的角色。
我们以为我们可以定义自己;我们以为我们做的事可以定义自己;我们与别人比较,以为他们拥有的和所做的都能定义自己;我们以为别人的看法可以定义自己。我们虚构出想象的自己,却从不会因此而快乐。我们因着无知而几近崩溃,我们不明白自己已经很特别了,远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特别。我们不需要假价值,因为上帝已经把我们造得有祂的形象,整本圣经到处标着“我重视你”的记号,只有眼瞎的人才看不到。
假价值是人类的产物,真价值是由上帝定义的。上帝以祂自己作为铅垂线:老派木匠会在门框旁挂起铅垂线,看看门边立木是否垂直或者偏斜了。上帝把祂的形像放在我们身旁,并且说我们像祂;祂把祂的价值放到我们身边,并且说我们是宝贵的。
价值来自上帝,不是来自财物、努力或其他人。我们不是由我们拥有的或所做的来定义,也不是由别人或自己来定义。我们是按着上帝的形像造的,我们由祂定义。当我们放下自我中心,注意上帝,关心他人,也关心身旁的人;最后,我们终于能与自己的身分和睦相处,我们能接受上帝,也能接纳别人,并且好好爱每一个人。
(本文摘编自方莉恩《成为新创造:与神同行的真我旅程》,2019年2月,校园书房出版,大小标题为《境界》所加,内容有删改)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