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意的转角处,与祢邂逅

在诗意的转角处,与祢邂逅

导语:诗人在痛苦、失意、悔改或是喜乐中与祂相遇,诗篇中的文字仿佛奶与蜜,构成他们生命中的精华,每当在颂读时,就像是与每一位作者促膝而谈,他的思想成为我的思想,他的祷告也成了我的祷告,带我到那位全能者面前。

《境界》独立出品【画中之光】
图文/Grace


“你是我藏身之处; 你必保佑我脱离苦难, 以得救的乐歌四面环绕我。 (Xila)”(《诗篇》‬ 32:7‬ ‬‬‬‬ )最近在看一位香港神学家写的《幽谷诗语》。其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生,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从来都是悲剧。”这句话很触动我,不禁让我产生些许思考。

描述诗篇,我不会煽情,但没有信仰的人确实是悲剧,眼前看过好些例子,包括我的家人,有人没有信仰,也没有确信,换来的或是苟且偷生,或是随风飘散,或是被恐惧吞噬,最后步入灭亡。在人们身处幽谷的时候和神相遇,相遇之后却没有选择跟随祂,成了另一个悲剧的开始。

作为以色列人敬拜的场所,黑门是以色列人和上帝相遇的地方。作为一个敬拜者,一位写字人和插画师,会留心诗篇对于个人生命的意义。诗篇所述说的内容广泛,无论是个人际遇还是国家层面的问题,诗篇的内容成为我们需要的金玉良言。没有对信仰的思考和探索,没有对信仰的建立而执着,我们就不会经历到什么叫作走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祂与我们同在。

“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耶和华的名是应当被称颂的。“(《诗篇》113:3)犹太人称诗篇为“赞美之书”,大卫的词若仅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时候发出赞美的声音,那其实只是漂亮一点的言辞而已。唯有在大海翻腾汹涌的时候,仍然保持对祂的渴慕和敬拜,这样才可以经历到上帝的丰盛和拯救。

“神是公义的审判者,又是天天向恶人发怒的神。 若有人不回头,他的刀必磨快,弓必上弦,预备妥当了。”(《诗篇》7:11-12)阅读诗篇,我们可以更认识上帝的属性。祂有公义的一面:向恶人发怒,让义人在帐棚里欢呼。祂也有恩典的一面: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祂会在迂回面前开辟一片宽广,带我们进入柳暗花明。

诗篇是一本赞美之书,赞美上帝的属性和作为。耶和华是大卫的避难所,大卫因而经常称颂上帝。“赞美之书”也能被学者细分为几个类别,分别有哀歌,赞美诗,感恩诗,智慧诗,礼仪诗,君王诗,锡安诗,信心诗,历史诗几种,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诗篇。

诗篇137是一首群体的哀歌。写于犹大亡国,臣民被掳去外邦的时候,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是有犹大民族的身份,反映了他们对这时代信仰的反省。耶路撒冷是整篇诗篇的主角,它美丽而坚壮。他们没有遗弃信仰:我们怎能在外邦之土唱耶和华的歌呢?锡安只有一个,他们非常清晰地记得,家乡是什么模样,也十分警惕,如果掳掠我们的人要我为他弹琴,我宁愿将其挂于柳树之上,也不要将就。

“以色列的救恩从锡安而出,耶和华也不会忘记救回他的百姓“ (《诗篇》14:7)而这样的坚持和倔强,对于写字人来说,就是保持着冷静而警惕把精神世界的事情化成文字,大概这本身就是文字工作者的意义。

写字本身就像待产——从意念的诞生,到思维的挤压,到写字的阵痛,每一篇文章的出生,从来都不缺少捏一把冷汗的时候。最近越写越是紧张,但盼望我们能不必掰开世界的复杂,也不必纠缠在混沌中,继续精准地把自己的看见描述着。大概这样对准未见的盼望而坚持着,就是信心吧。

“我若不信在活人之地得见耶和华的恩惠,就早已丧胆了。”(《诗篇》27:13)若不是早早饱尝过耶和华的恩惠,也许就早已丧胆不写字了,但以文会友,能以敬拜赞美,我也是非常的愉快。诗篇的字里行间是作者与主的真实相遇,愿我也能在每个诗意的转角与祂邂逅。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