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看:看透、看衰、看好

人生三看:看透、看衰、看好

导读:我们看透一个人,就会生出论断和讥诮,就难免看衰,人生过后唯存悔,百无一用是书生。此生你还看好谁?谁又曾经看好你?很多时候彼得的表现不像石头,倒像一粒砂,好在地质学家告诉我们,经过沉积、高压的变化,砂子最终可以成为砂岩、页岩、石灰岩。

《境界》独立出品【主编连线】

| 刘阳

扫码奉献,同作主工

加尔文说:“当人认识神时,他便会更深认识自己,而当他越深认识自己,就越深认识神。”彼得和神的互动清晰体现了这一点,经常是他自信满满,觉得自己特属灵,接下来耶稣就会光照他,看到自己的骄傲和软弱;而当他自卑甚至自弃,耶稣又会及时点赞,帮助他体会到神的恩典和能力。彼得的灵命就这样不断震荡向前,好像进入一个螺旋上升的通道。

彼得在生命路上的每个关键点,信主、蒙召、软弱、跌倒、回转,几乎都留下了宝贵的细节。而且他的社会关系最丰富,除了同事、队友、师徒的关系之外,彼得结了婚,而且和妻子、岳母一起服事神。今天的我们也大多在家庭关系里,和保罗一样有独身恩赐的并不多。彼得不是那种赢在起跑线上,出道就秒杀同伴、一骑绝尘让我们在后面看着特心累的榜样,而是我们在人生的转角可能遇到并同行一段路的大哥,他明白我们心里的追求与挣扎。

我自认喜欢读书,服事神之前曾在媒体工作十年,后来和妻子沈颖创办《境界》,但神没有用保罗这类文化使徒的经历呼召我,而是让我深深被彼得的故事触动。彼得身上有很多问题,但却绝不虚伪、隐藏,彼得比我在书本和现实中遇到的很多远比他更聪明更博学的人都要健康,更少文化更少扭曲,或许就是因为他生来就是一个朴实的渔夫吧。“神用彼得的悔改来呼召你。”沈颖第一个用话戳破了这一点。她不断提醒我,帮助我活进神的呼召。

彼得曾经三次不认主,但主没有看贬他,没有让他社死。我们思量着自己的软弱,也多了几分安全感,想着自己应该也是可以被主接纳的吧,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也可以像彼得一样触底反弹吧。我们内心的最深处也想要更多爱主,尽管我们爱不出、舍不掉、断不了、离不开,但主都知道。求主恩典也显明在我们身上,让翻转彼得人生的力量也做在我们的身上。

先搞清楚你要什么

约翰福音1.35-42:再次日,约翰同两个门徒站在那里。他见耶稣行走,就说:“看哪,这是神的羔羊!”两个门徒听见他的话,就跟从了耶稣。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他们说:“你们要什么?”他们说:“拉比,在哪里住?”(“拉比”翻出来就是“夫子”。) 耶稣说:“你们来看。”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那时约有申正了。听见约翰的话跟从耶稣的那两个人,一个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于是领他去见耶稣。耶稣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

这段经文记载了彼得和其他几个最早的跟随者初次与耶稣相遇的情景。历史上第一批要成为耶稣门徒的人,和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成为耶稣最新一批门徒的人有很多相通之处:大家都要先搞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与他人相处、进入社会,先要了解自己。

而耶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不是看到两个潜在客户,就马上凑过去卖课,而是邀请你近距离观察祂每天的生活,让人自己去经历,好像参加体验营一样。不是体验了就必须买会员,祂不套路我们,也不用祂的权力碾压我们,我们可以自由去怀疑、查验、测试。好像祂知道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了太多东西,被迫去附和太多我们并不认同的观点,甚至把考完试就要撕掉的东西当作正确答案去背诵。信仰领域可能是我们在内心留给自己行使最终决定权的角落。祂尊重每个人的感受和经验,你不必一定爱我,是你可能真正爱上我的前提。

耶稣看见有人跟着祂,转头直接问:“你们要什么?”这会不会太直白了?好像只有阅尽沧桑、人海里浮沉的父母们替自家孩子去人民公园相亲角时才会这么说话:要有车有房、要五险一金。我们常常期待耶稣更委婉更含蓄,不带来任何冒犯,多给人留点面子。但在关键点上耶稣从来不为了圈粉而含糊其词,祂的问题对今天的每个跟随者依然有效,我们都要想清楚,信主是为了什么?想得什么?要想清楚自己生命中真正的需要,直面内心,不再回避。

中国人习惯了隐藏自己真实的欲望,我什么也不求,纯粹是精神享受、纯奉献的;有时候被佛道文化影响,以为表现得无欲无求境界才高,实际上又做不到,就落入虚伪之中。保罗很明白这点,他从来不表标榜基督徒是清净寡淡、什么欲望都没有的人,而是承认基督徒要得祝福要得奖赏,只是一般的福利不够给力,基督徒定睛的是天上的奖赏、永恒的冠冕。

安德烈和约翰没有直接回答耶稣的问题,没有急吼吼询问耶稣如何做到他们的老师施洗约翰做不到的事——除去人的罪,总之没有马上讨论神学问题,而是问“拉比,在哪里住?”他们想得到继续交往的机会,深入了解耶稣。而当安德烈觉得自己找到宝了,真心觉得好的东西立马就分享给最亲的人,所以他马上去找哥哥彼得,开口就说出“我们遇见弥赛亚了”。但弥赛亚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的理解是肤浅的,心里有的大概就是当时流行的想象,寄托他们改变生活现状的梦想。

这就是彼得灵命的起点。对比其他几卷福音书记载的彼得蒙召的情景,《约翰福音》这段大概是彼得与耶稣最早的相遇,相当于初信阶段。“福音的呼召”临到人,所有人都有机会回应,踏进恩典之门。

在人世间我们有多重角色,是父母的孩子、某人的配偶、也是孩子的父母。就像彼得是妻子的丈夫、岳母的女婿。我们信主后,带着新身份进入真实生活和各种社会关系,每天的生活都有我们当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日常的呼召”。另外还有一种“特殊呼召”,就是个人的志向和使命,比如彼得离开职场,不再做渔夫,最终全职牧养教会。

可以说,彼得的身上最适切地对应了现代人从自己的生活形态出发所理解的四种呼召类型:福音的呼召、回应日常责任的呼召、以及特殊呼召,特殊呼召里包括特别针对牧者的呼召,就像耶稣复活后让彼得牧养祂的羊。彼得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分辨自己的人生目标,认清呼召,回应呼召。

不堪一看的生命

当准门徒表现出属灵好奇,耶稣的回答是:“你们来看。”相当于允许他们进入自己的生活。不是用嘴巴,不是靠说的,而是直接邀请哥几个实地考察祂的朋友圈。当彼得听了安德烈的介绍,也赶来看。所以最早的有效传福音的经验是在我们的亲友关系里分享自己的见证。安德烈传给彼得,彼得后来又影响了自己的岳母。

现在哪位老师和教授会在开学第一天就对学生说“你们来看”我的生活,邀请学生与自己24小时同吃同住?相反,很多老师第一天就声明,除了某个时间段之外,千万不要联系他。老师要保卫自己的私生活,同时,知识分子要求把专业与道德分开,只教书不育人,甚至书都不怎么教,下了课就找不见了,因为要投入主要精力在科研啊写论文啊,这些对评职称才有用。今天的硕士博士称呼自己的导师叫老板。老板还育什么人啊,不 PUA你就不错了。

女学生实名举报教授性骚扰的例子,社会新闻版已经屡见不鲜。还有网红学者天天骂美国赚流量,却被发现自己在美国买别墅、孩子在美国读名校,甚至和美国白人结婚。显然,“反对美国是工作,移民美国是生活”,这类学者无论喜欢站在左边还是右边,就算他们肯邀请学生近距离考察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学生还怕遇人不淑呢。

世俗教育的风气也影响到主内。一方面教会、神学院都在提门徒训练很重要,但我们提供的门训主要区别在于使用什么教材、哪套课程。导师是否有为父的心、学生是否受教,很难考核和要求。

环境塑造生命,我们不断被提醒,要看神,人大多不堪一看,看人就跌倒了。“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只有神是禁得住我们细细地看、长久地看,只有耶稣配得我们定睛于他,瞻仰祂的荣美,默想祂的言行。

在《约翰福音》7.17,耶稣说“人若立志遵着祂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神,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耶稣的生命不但不怕看,而且不怕试,他不但邀请我们看,甚至邀请我们何妨照着行、试一把,沉浸式体验。

《约翰一书》第一节说“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意思就是,使徒们包括彼得、约翰,他们传讲的耶稣不是二手的,不是他们从网上搜来的,不是引用古代的传说,也不是从其他人那里听来的八卦,而是他们亲耳听见、亲眼看见、亲手摸过的。这个太酷了,给了我们底气,就是真理不是挂在墙上的,而是成为肉身,活在我们中间,我们所信的所说的,全部是自己能够亲身经历的。

通常那些拒绝基督教的人不是试过了没用,而是压根没有试过。他们要么对神缺乏想象力,要的只是吃好喝好,没有属灵胃口;要么他们非常灵敏地感知到这个信仰不简单,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要让他把自己钉上十字架,他里面立马生出抵挡来。

活出我们已经是的样子

彼得跟随兄弟安德烈来观看耶稣,体验耶稣。耶稣给了他一个见面礼,看着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

耶稣邀请门徒来看,这个看是“观察”的意思,耶稣看着彼得说。这个看是“凝视”,好像看透了彼得的过去与未来。在旧约里,呼召直接与起名字有关,呼召一个人,就要叫他的名字,所谓“提名呼召”。耶稣给西门的新名字相当于绰号,亚兰文叫矶法,希腊文叫彼得。意思一样,都是“石头”。

好的绰号要能抓住人的主要特征,比如机器猫里的“胖虎”,水浒传里的“黑旋风”李逵。很多时候彼得的表现不像石头,倒像一粒砂子,暴露出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阴暗面。好在地质学家告诉我们,经过沉积、高压和时间、温度的变化,砂子最终可以成为砂岩、页岩、石灰岩。旧约里耶和华给雅各改名叫以色列,改名代表新生命的开始;新约里耶稣也有同样的权柄,让彼得知道自己从此与以往不同了。

石头坚硬可做根基,但也粗糙需要打磨,还可能绊倒人。我们如果觉得自己看透了另一个人,看透就会生出论断和不屑,于是就难免看衰,觉得人不过如此,人生过后唯存悔,百无一用是书生。从彼得后来的表现,我们想象不出一个沉稳坚定的磐石形象,相反,彼得常常冲动冒失,生命好像一个钟摆,有时在自卑和自傲的两极之间摆荡,有时在体贴神和抵挡神的两极之间摆荡。昨天还在见证耶稣就是基督,今天就去悖逆、拦阻基督,直到他被圣灵充满,心意完全更新而变化,可以与圣灵的呼吸律动同频共振。

此时耶稣看出彼得生命的潜力,不是看过去和当下,看过去我们懊悔悲观,看当下我们焦虑无奈。耶稣乃是按照彼得未来将要成为的样式看待他。主耶稣也是按照我们未来的样式看待我们,忍耐接纳我们的不成熟,然后陪我们一起从当下的生命光景里走到祂看见我们要到达的地方,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但这段路可能要同行很多年,在每一天真实生命的不堪一看里,与看透与看衰的聪明里,耶稣竟然还能以远高过我们的智慧看好我们。人的骄傲表现在看透了很多,看衰了很多,却很少从内心看好几个人,逐渐陷入讥诮与玩世不恭。因为你心里知道,也不会有几个人真正看好你,即便是你的父母。

耶稣知道每个人生命的潜质和杂质,他不抓住杂质部分论断我们、定罪我们,而是看重潜质,激励我们将潜能发挥出来,引导我们在恩典中成长,在实践中成为我们已经是的人。虽然现在还不成气候,但耶稣对彼得发出预言般的宣告:你是可造之才,未来将要成为神国的柱石。不必太纠结自己跟随耶稣路上的成功或失败,我们只要跟随耶稣一直往前走,无论成功或失败交在主的手中都是灵命进阶的踏脚石,都可以成为新生命的养分。

与神相遇是美好的,初信的经历总会留下美好的回忆。但我们也应该知道,这只是彼得灵程的起点,我们要继续向前走,不能一直停在“你们要什么,你们来看看”的阶段,我们要勇敢找到自己,有一天我们的每个选择每个脚印,也可以成为邀请别人来看的故事。

中国人习惯说“人生如戏”,开场的时候热闹,曲终散场,只剩下看透的悲凉。圣经里也说,我们成了一台戏,但这台戏却不一样,因为我们肯交出手中的笔,邀请主耶稣与我们合写剧本,翻转了“看衰”的剧情,活出“看好”的见证,在宇宙间上演,给世人和天使观看。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作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