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有名有权,请勿有毒

有福有名有权,请勿有毒

导读:彼得作为第一个被耶稣赋予权力的人,转眼成为第一个使用权力斥责耶稣的人。当权力与人的自我结合,就成为最危险的试探。当彼得与神的连接是通的,他就是磐石;堵了,他就是绊脚石。认罪悔改可以保证连接畅通。权柄的运用是为了对抗撒旦胜过死亡,而不是用来对付人、拦阻神。

《境界》独立出品【主编连线】

文 | 刘阳

扫码奉献,同作主工

当我们强调读经,却难免受到阅读时间和效率的限制,于是就由我们来决定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阅读范围。于是读经者的个人视野和属灵历练被带进来,我们很自信地引经据典证明自己的观点,却毫不担心是否缩小了神的意思和能力。

有时我们甚至不需要借助祷告、教会传统、其他弟兄姊妹的看法来校正我们,只要肯多读几节经文,我们的立场可能就会被修正。今天的经文在《马太福音》16章,如果我们只读13节到20节,与多读三句读到23节,整个感觉完全不同。

太16.13-20:耶稣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当下,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

21-23: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只读到20节,生活真美好,先是有福,彼得被耶稣宣告为有福之人;然后是有名,耶稣叫出彼得的新名字;最后是有权,耶稣还把教会的大门钥匙给了彼得!就因为彼得答对了一个问题,要理问答真的很重要,知识改变命运,比高考还厉害。我们每个人的期望也投射在彼得身上,我们也有可能因为答得对答得快从此成为人生赢家。

可是读完后面三节,彼得的人设立马塌房,我们的潜在愿望也一并落空,一句话得来的成功与幸福转眼因为一言不慎输个精光。而且耶稣好像对自己刚刚一手提拔起来的人一点情分也不讲。原本是“有福有名有权”的彼得,一下子变成了“四有新人”,加上一个“有毒”,就成了撒但的人。剧情反转出乎意料。

说出我们并不理解的

故事是从耶稣的提问开始的,“人说我人子是谁?”耶稣不是心血来潮和徒弟脑筋急转弯。《路加福音》特别提到,耶稣是在“祷告的时候”发问的。耶稣总是在重要时刻向天父祷告,表明剧情的总导演是天父。

耶稣祷告什么?从下文推测,应该是和天父祷告要门徒能明白祂的身份和使命。天父应允祷告,启示彼得,耶稣因此称赞彼得的回答“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耶稣知道考题的难度已经超出了门徒的水平,超越了当时整个时代的理解。当耶稣的服事引发关注,大家猜什么的都有。在犹太传统中,基督就是以色列长久盼望的拯救者,祂会带领犹太人脱离外邦人的辖管。门徒从一开始就盼望耶稣是基督,但旧有的印象和理解反而拦阻他们继续深入认识耶稣。

在彼得勇敢举手抢答之前,没人公开承认耶稣就是基督。所以当彼得宣告“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就脱颖而出。耶稣直接表扬他“是有福的”。这里的“有福”,指格外蒙神恩待的人,神觉得这样的人状态很对、是快乐的、幸运的,值得祝贺的,相当于给彼得点赞。

这和我们一眼看到“有福”的第一反应不太一样。华人可能马上想到的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五谷丰登”“财源广进”。但我们知道,彼得夫妇最后一同殉道,这极大拓展了我们对“有福”的理解,就像八福里竟然说贫穷的人有福了、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完全颠倒了世界的价值观。

如果我们不把21-23节带进来一起读,很可能高估彼得的属灵状况。彼得有福,不是因为他懂得多,而是因为他顺服了天父的启示。耶稣说得明明白白,“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因为除了天父,没有人认识圣子。换句话说,彼得自己是答不出这道题的。但人有时难免琢磨,天父怎么不启示别人呢?我们总想在一件事情里无法克制地寻找人自己的角色和价值,抓住一切机会喂养自己的骄傲。这几乎是人下意识的反应,好像程序包,只要遇到合适的机会,无需解压缩、自动运行。

天父给了彼得超过他领悟能力的启示。彼得并不真知道他口中之话的含义,就像孩子只是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单词照抄下来。但彼得那一刻似乎陶醉于这一宣告带来的力量,他或许应该像写论文一样注明出处,“本句是引用上帝的话”,这样就不致落入骄傲。我们从后来彼得一把拉住耶稣,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的样子,证明他是很有自信去拦阻耶稣的。

权与名是为争战预备的

耶稣接着特别点出彼得的名字,“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彼得和磐石,在亚兰文里是一样的字,相当于谐音梗。就像盖房子一样,耶稣知道建造教会的时间到了,第一块砖先摆下去,然后一块一块接着砌。彼得就是第一块砖。彼得生命成熟后所写的《彼得前书》里也用开工盖房做比喻,耶稣基督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房角石,信徒是活石与主连接建造。

耶稣对彼得的重视、夸奖以及赋予他的权力,都是基于彼得领受天父的启示并且甘愿顺服。也就是说,当彼得与神的连接是畅通的,顺服神的启示,他就成为有福之人,有份于拓展神国,而为了履行责任、完成呼召,耶稣就会赋予他必要的权力开展事工、管理教会,他就是教会的磐石,否则他只是西门巴约拿。

在四福音里,耶稣在这里第一次提到“教会”。教会就是神子民的聚集。聚在一起做什么?传福音、查经、洗礼、庆祝节日……这些都很好,但耶稣只用短短一句点出信徒群体必须承担的使命或者说聚集的目的——“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阴间的权柄就是指死亡,死亡不能胜过他;中文和合本和新译本都用“他”,好像是指彼得;英文圣经清楚地使用it,这个“它”是指教会。教会做这个也好,做那个也罢,最终在这个撒但做王、以死亡恐吓和辖制众人的世界上,耶稣透过自己的死亡与复活来建立教会所要实现的就是:让你我不被死亡所胜。人会死,但死在人的身上没有权柄,你我不再是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之人。

我们来到教会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如何面对死亡,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把耶稣击败死亡的能力活出来,把复活的盼望活出来。用生活见证我们所信的这一位,祂藉着死亡击败死亡,祂曾死去,今已复活,“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教会开展各样活动固然很好,但别忘记目的就是要胜过死亡,而不是用各种活动填满我们的时间,让我们逃避去思考和面对死亡,甚至让教会的活动沦为人们聚在一起谋杀时间的变相死亡的方式。教会最本质的存在理由,它的核心价值是提供“爱到深处、生死无惧”的态度和能量。

我们去过一个只有两个人的团契,原本它是美国一间华人教会最大的团契。当时有近百个家庭带着年龄接近的孩子来教会交朋友、参加活动。等到孩子们考上大学离家,空巢家庭失去了聚会的动力,团契最后也只剩下一个空巢。

彼得手里拿着“天国的钥匙”,好像教会的看守者。但必须留意,彼得行使权柄的关键不是个人的声望和实力,而是他与神是否相通。如果是通的,神就可以继续藉着他以及其他使徒宣讲福音,为更多人打开天国的门,教会人数自然增长。但同时也会排除掉一些人,那些抵挡福音的人自动就离开了。这就相当于彼得通过宣讲福音对一些人关上了天国的门,释放和捆绑的工作于是得以完成。不是彼得做出的决定,天国必须照办;而是天国先采取了行动,耶稣的福音已经把人分流了,彼得把这个过程具体执行出来。

权力是最危险的试探

耶稣做完了这番布置,完全清楚门徒的心里可能已经小鹿乱撞了。从门徒的视角看,神国大计铺展眼前,师父终于点头承认了祂就是基督就是王,大师兄也已就位,督办各项人事,那我们负责什么,我们分到一杯什么羹?耶稣并没有以继续分配权力的方式安抚团队,而是第一次清楚地预言祂要受苦、被杀、复活。

门徒第一次公开宣告耶稣是王,这位王立马描述了自己的使命与结局,而且无法破解,“必须上耶路撒冷去”。这个“必须”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明白天父的救赎计划必将如此展开,耶稣甘愿顺服。接着就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彼得劝耶稣:“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我们作为旁观者说句公道话,彼得应该是好意啊。人家劝你爱惜生命,耶稣你不听就算了,干嘛骂人家是撒但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圣经的翻译。彼得拉着耶稣,劝耶稣,这个“劝”,原文是的意思是:责备、斥责、严词警告。如果用一个字翻译,那绝不是“劝”,“骂”倒更贴切一些。所以耶稣才转头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彼得完全没有准备好听到这番话,这不只是煞风景,简直就是噩耗,其他门徒也一样没有心理准备。彼得前面多么勇敢认出耶稣就是基督,此时就有多么勇敢仗着自己刚被认可的地位和附带的权力,把耶稣拉到一边呵斥祂拦阻祂。可见他对基督的误解多么深,而他又是多么坚持自己的理解。他绝不允许基督落入悲惨的命运,即使说出这话的是基督本人也不行。人的自我顽固到可怕的程度。

彼得举动过分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太拿自己的新角色当真了。他认真看待自己即将成为信仰群体的磐石,他未来要接过耶稣的棒,保证教会的稳妥和永续经营。耶稣虽然是老师是基督,但说这种话是会打击士气的,大家会灰心失望。他不得不站出来纠偏,免得同工受伤。

即便是复活的应许,也无法让彼得心安,因为从没有人经历过第三天复活的。彼得只想让耶稣接受这个世界的模式,做出某种调整后再次拥抱这个世界。彼得粗犷的意志、热情的心,加上他的无知和执着,搅合在一起产生了令人震惊的自负。他承认耶稣是基督,却好像他比基督更明白神的心意。

于是彼得这个第一个被耶稣赋予权力的人,转眼间成为使用这个权力第一个斥责和拦阻耶稣的人。当权力与人的自我结合,就成为最具腐蚀性的试探。古往今来,我不确定谁能有把握在类似处境下表现得比彼得更好。换句话,面对权力的试探,如果你敢说你绝不会跌倒,你就是最危险的那个人。教义的分歧、环境的逼迫,从来不是对信仰最具破坏力的威胁,信仰群体内部的权力才是对教会最大的试探。承认这一点,才有真正的复兴。

此时的彼得胜不过世界的权力,因此一定胜不过死亡,后面三次不认主的失败是可想而知的。有福有名有权,乃至成功,本身并不是坏事,但必须清热解毒防腐,十字架是对权力最好的解毒剂,失败是最好的解毒剂。

我们从彼得身上学到了最重要的两个功课:一、教会属灵权柄的根基是与主连接,经常认罪悔改可以保证连接畅通。二、权柄的运用是为了对抗撒但,胜过死亡,而不是用来对付人、拦阻神。

彼得认出耶稣是基督,当这个来自天父的启示被彼得当作自己的知识,他拥有了神学的解释权,把持了知识的钥匙,自以为可以决定谁能进教会,以讲台左右人如何思考。类似事情在历史上不断上演至今。彼得想控制耶稣,让他不走十字架的道路,表明他想不付代价却享受神国的好处。彼得像撒但一样,要耶稣用能力服事自己的需要,不需要受苦就可以做王。耶稣在自己的服事之初经历过相同的试探模式,祂一眼就识别出彼得的话来自撒但,所以严厉呵斥,唤醒彼得。拒绝十字架的道路是撒但一伙的主要特征。

从人的角度我们可能不免觉得耶稣太严厉了吧,你这话一出口,让彼得以后怎么混啊!其实耶稣这句怒呵“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完全不是对着彼得说话,而是对着撒但。耶稣斥责撒但不是理所当然吗,我们为什么带入感这么强、觉得好像伤及无辜了?我们心里过不去恰恰是我们体贴了自己的肉体,把自己与撒但绑在了一起,我们在替撒但说话:耶稣是不是太严厉了。其实耶稣针对撒但怒呵的同时,恰恰已经同时饶恕了彼得,因为耶稣知道背后的罪魁祸首是谁。

但接下来耶稣的后半句“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却是说给彼得的,也是说给今天我们每个人的。耶稣最忧心的是,我们不体贴爱我们的神,反而去体贴撒但,把自己陷入最危险的境地。因为神不会原谅撒但,撒但必定灭亡,如果我们一定要把自己和撒但绑在一起,我们就成了绊脚石,被撒但拖累着一同灭亡了。

彼得的任务不是立自己的人设吸引别人跟随,不是用他以为最好的方式掌控教会,用各种活动保证教会红红火火继续运作,而是让教会忠于使命,见证胜过死亡的基督;耶稣的十字架之路、苦难中的荣耀、荆棘中的冠冕,是对这个世界的权力架构和运作方式最彻底的颠覆。

而彼得无论被赞还是被骂,灵命无论高低,情节无论多热闹曲折,其实只和一件事情有关:就是能否顺畅地与神连通?信号没问题,顺利连网,接收神的旨意,就是磐石,不但自己稳固还能建造众人;被世界和肉体带偏,不思想神的意思,只体贴自己的意思,曾经的磐石马上就成了绊脚石,这时候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就成为魔鬼代言人,被魔鬼使用。

有福有名有权,请勿有毒,靠主就有路。在今天的经文后面,耶稣告诉门徒,“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彼得后来的服事,并没有专权跋扈,他被其他使徒差派出去服事,也要向耶路撒冷教会负责,他也能接受自己言行失当被保罗责备。他并不以为自己是磐石就绝对无误,他不但知道而且行出了耶稣赋予他的属灵权柄,爱护羊群,与撒但争战。秘诀就是谦卑悔改,与主连接,体贴耶稣的心。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