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税平安

税税平安

导读:耶稣看透了人类社会权力运作的本质,每种征税制度的名目可能不同,背后同样是暴力的加持。现在税务稽查人员就站在门外,门徒站在山下手握权力的人面前,站在不友好的体制面前,怎么把在山上的荣耀和身份活出来是个挑战。

《境界》独立出品【主编连线】

 | 刘阳

扫码奉献,同作主工

门徒们在山上拿了一波福利:亲眼看到耶稣显出荣耀的形象,亲耳听到上帝发声肯定耶稣的身份、权柄。下山之后,立马遭遇三个挑战:先是因为信心不足无法赶出犯癫痫病的孩子身上的鬼,然后郁闷地听到耶稣嘴里再次说出他们最不想听的话“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祂……”。

第三道题是抽测,只有彼得一个人被抓住要答题,也只有马太记录了这场测验。因为题目与收税有关,马太的职业是税吏,这种话题想必他最感兴趣,因此整卷《马太福音》最齐全地记载了耶稣三次与税收相关的情节。

登山变像好讲,因为很神奇,神奇到估计没有听众会问“我上山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办?”“耶稣与纳税”不好讲,因为你真的会遇到各种报税、缴税甚至偷税的问题。

我们一起读经。马太福音17.24-27:到了迦百农,有收丁税的人来见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彼得说:“纳。”他进了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说:“是向外人。”耶稣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但恐怕触犯他们,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当然往往没有那么当然

这道题挺难,因为与钱有关,与公权力对社会财富的汲取有关,有时候开口就是错,很难不纠结。但现在税务稽查人员直接上门,躲也躲不开了。彼得和耶稣围绕交不交税,态度总共反转了两次:先是彼得说这税得交,可耶稣的意见是可以免税,于是彼得被说服了。这时候耶稣又说,还是交吧,免得麻烦。但钱在哪?谁来出?耶稣让彼得去钓鱼纳税,令人匪夷所思。在任何一堂税务理财讲座上你都听不到这样的专家建议。

经文里的丁税,是指犹太人的圣殿税,和马太原来的业务范围不同。圣殿税是为了保证献祭、敬拜等活动在耶路撒冷圣殿的正常举行,每名20岁以上的成年犹太男子无论贫富都要交半舍客勒银子,最后汇总到大祭司手里,穷人也不能免。因为犹太人亡国已久,所以大祭司和公会相当于是犹太人的政府,奉神之名管治众人。他们当然鼓励大家交圣殿税,说这个做法出自摩西在《出埃及记》里的吩咐。普通老百姓也把圣殿税当作直接交给神的税。因此收圣殿税的人以为自己是为神征收,在服事神,而马太和撒该是替罗马人收税的,名声很差,两个群体的职业美誉度天壤之别。

但高级祭司家庭的财富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圣殿税是他们的重要收入来源。这才是耶稣在圣殿里推到兑换银钱的桌子、洁净圣殿的原因。耶稣反对的并不是场地滥用,不是环境吵闹杂乱,也不是狭隘地仇视现代银行及金融业的前身。有时候我们总是把主耶稣想象得温柔又脆弱,就像一个家庭主妇觉得厨房脏了、客厅乱了就是天大的事情,就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耶稣是王,真正的王怎么会允许有人披着敬虔的外衣,在祂的殿里以祂之名把原本为了方便人们敬拜的做法用来谋利,剥削那些最穷的人,事实上拦阻了人来到神的面前。

今天经文里的事情发生在彼得的家乡迦百农,耶稣和门徒很可能住在彼得家,所以税务人员才会直接找到户主彼得询问。而且对方不是问彼得交不交税,从彼得的反应推测,他可能完全接受当时主流舆论对圣殿税的宣传,和多数普通犹太人一样认为应该交,就算人家并没有问他,而是问你的老师交不交税,他也脱口而出“当然交啊”,压根没想过还可能有其他选项。他完全忘了上帝在山上直接说话嘱咐他们要听耶稣的,不请示就直接替耶稣回复同意。

除了被宗教领袖“纳税光荣、逃税可耻”的宣传洗脑之外,另一个让彼得这么痛快点头的原因,很可能与恐惧有关。刚才我们提到,门徒下山不久就听到耶稣第二次预言自己会受难,回想耶稣第一次预言受难时说得很清楚,“祂要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直接凶手就是长老、祭司长、文士。现在和凶手同一个系统的税务稽查人员就站在家门口等他回话,他这才体会到“纳税光荣”的大红花很可能是暴力之花,后面暗藏着血色杀机,因此彼得下意识做出自保的反应就是“当然交啊”。其实当然之事往往没有那么当然。

站在山下那些手握权力的人面前,站在不友好的体制面前,怎么把在山上亲眼所见所信的耶稣的荣耀和身份活出来,这是今天这次测验对彼得的挑战,也是我们许多时候要面对的挑战。

出尔反尔的立场

耶稣对纳税究竟什么态度?马太福音22:15-22记录了另一起纳税风波,可以帮助我们完整了解耶稣的立场。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想要陷害耶稣,问他“纳税给凯撒,可以不可以?”耶稣让他们拿出一个银币说:“这像和这号是谁的?”他们说:“是凯撒的。”耶稣说:“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

我们没有时间细读这段经文,但耶稣并不反对纳税给凯撒,这一点是可以看清楚的。当时犹太人通常的观点都和彼得一样,一边赞成交圣殿税,另一边非常反感给凯撒纳税。所以如果耶稣想要快速赢得群众支持,以宗教老师的身份抗税、以神的名义带头不给罗马帝国纳税,很容易一呼百应。后来就有人这样做了,发起犹太人大起义,暴力反抗罗马帝国,直接导致主后70年耶路撒冷被攻陷、圣殿被毁。讽刺的是,之后的圣殿税照收,却被罗马帝国用来给宙斯神庙使用。

耶稣完全给出了一波反向操作。因为他看透了人类社会权力运作的本质。每种征税制度背后都是暴力的加持,无论你替谁收税,神权政治和世俗国家一样。换句话,犹太人的民族政府以神之名汲取民间财富,为敬拜神而征收的税,其实让权贵阶层得益最多。所以这些人对耶稣交不交税很敏感。而当时的奋锐党人主要反抗的是罗马帝国的统治,却不反对圣殿税。在制造和迎合民族情绪上,他们和长老、祭司、文士的立场是一致的。同样是把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拿走,马太做的替罗马帝国征税的事就很邪恶,不可原谅。自家领导,贪赃枉法也不忘初心,非我族类,做什么都是别有用心。土皇帝就是比洋和尚好。这套民族主义的话术直到现在还在用。但不要指望耶稣会给他们点赞,被他们利用。

耶稣了解群众的心态,也了解彼得,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暴正掠过大弟子的心,所以祂不急于亮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问彼得“西门,你的意思如何?”整个四福音,耶稣从没这么客气询问过门徒的意见。因为耶稣要触动、掀翻的是宗教领袖和金钱势力对彼得的双重辖制,所以祂格外耐心,谆谆善诱,要等彼得自己想明白——“世上的君王向谁收税?向自己的儿子还是向外人?”答案当然是外人。彼得此时一定想起上帝在山上的提醒:耶稣是父神的爱子,那么他自然会得出结论,既然圣殿税是给天父的,耶稣作为儿子当然不用交税。

那么问题就来了,耶稣只是自己想要免税吗?《路加福音》浪子回家的比喻大家都很熟悉,耶稣把每个犹太人都当作天父的孩子。英国学者包衡说,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身份就是神的儿子,耶稣的使命是呼召以色列满足这个身份。但当时犹太人的神权政治已经成为一种欺压,圣殿沦为宗教领袖掠夺穷人的贼窝。穷人眼中所见圣殿官员代表的神,不是供应子民的天父,而是准许剥削的神。但神的统治绝非如此,就连地上的君王都知道爱惜自己的孩子,只向外人收税,难道神的心竟比君王还贪婪吝啬,要向所有的儿女收税,就连穷人也不能获得一分钱的减免吗? 

耶稣一步一步引导彼得把山上的身份理论应用到山下的实际生活中。耶稣的意思不只是祂和跟随祂的彼得不用交圣殿税,而是反对以神之名向神儿女征税的整套制度安排,因为这是妄称神之名,和地上君王的征税没有分别。神与盘剥祂子民的暴君恰恰相反,耶稣让彼得以钓鱼这种神迹式的办法获得税金,凸显出神的奇妙供应,表明神不像地上的统治者一样向子民索取,而像一位真正的父亲供应儿女所需,不但不让彼得交税给祂,反而为彼得提供向人交税的银子。神体恤祂的子民,供应祂的子民。

就当彼得也同意耶稣的观点——神的儿女可以免税的时候,耶稣却话锋一转,又让彼得纳税,理由是“恐怕触犯他们”。这里面,既是怜悯彼得,他的生命光景还无法承受被推上直接和犹太会堂系统作对的最前线,因为抗税很容易触碰到统治者最敏感的神经。同时,耶稣更是为了不绊倒这些收税的人。这些人平时通常都是当地的居民,替会堂执行这个任务,就以为在侍奉神。他们从自己的认知水平出发,以为任何人包括耶稣,如果不交这个钱就代表反对敬拜神反对祖宗的信仰。

耶稣没有因为真理在握,就自命不凡地弃彼得于不顾,伤害那些被愚弄利用的民众对神的朴素情感。在祂那里,真理与爱是并行不悖的,真理不是伤害人而是怜悯人。尽管耶稣知道,出于心灵和诚实的敬拜既不在这山也不在那殿,圣殿即将被毁,祂后来还因为预言圣殿被毁而被指责,因为犹太人心理上接受不了,此时祂却为了不绊倒人,仍然决定支付圣殿税。

耶稣并没有要求我们去分辨每个税项是否合理,去抵制每一次滥用。我们有时难免抱怨神为什么允许麦子和稗子混在一起生长。其实人生很短,转眼就结束了,领袖、官员会为他们的决定和做法面对神,神的公义并不会迟到。跟随神的人不值得为了交税而焦虑或和人起冲突,除非神有特别的呼召,金钱的流动和分配不是我们关注的重心,我们的焦点是能否对付自己的罪。我们就像在敌方领土上的空降兵,不是去攻击每个据点,而是直奔目标去打神呼召我们打的仗。

耶稣的态度想必令彼得印象深刻。他后来在《彼得前书》2.13-15写道: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因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们行善,可以堵住那糊涂无知人的口。

潇洒的垂钓

交税没问题,钱从谁的口袋出才是问题。人与人之间在涉及利益时很容易矛盾激化、使用暴力。神为一心追求和睦的人预备恩典。耶稣让彼得“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它的口,必得一块钱”作税银。如果没有鱼口的钱币,一方要钱,一方没钱,冲突必定发生。现在相当于神出钱,让矛盾的双方获得双赢的局面,没有人需要为此出钱,而是神埋单,避免人陷入暴力冲突。

耶稣交代彼得的方式也很有趣。彼得原本是渔民,乘船用网捕鱼是他每天的工作。整本新约圣经其他地方但凡提及抓鱼,都是用网捕鱼,只在这里出现了钓鱼。耶稣让彼得钓鱼,好像故意和他的工作方式区别开。我们想想,捕一网鱼去卖钱,是不是更容易一些?或者捕一网鱼,然后一条一条扒开鱼嘴,找到嘴中银币的成功概率是不是高些?但耶稣安排的方式,收税的人等在门口,案主却拎着鱼竿去钓鱼,简直太潇洒了,黑帮片都不敢这么有个性。彼得和所有旁观的人不用解释都能明白,这个难关能顺利度过,全靠神的恩典供应,不在乎人的任何努力。

设想一下,彼得出门钓鱼、走过税务人员面前时的表情,和他一手提鱼一手拿钱从海边跑回来的神情一定很不同。顺服神需要不看周围人的眼光,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然后经历神,在最不可能找到钱的地方看见神的供应,再次确信神从不误事,让我们下次更愿意顺服祂。耶稣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让彼得经历祂的供应,学会对于金钱举重若轻。

金钱的势力完全无法约束耶稣。祂示范给彼得,祂是创造万有的那一位,却终日身无分文。祂一无所有,却随时想有就有,根本无需多要多存、积蓄金钱缓解对未来的焦虑。耶稣随时依靠,随时获得供应。按需而有,完全不受金钱制约。这就是我们不受玛门势力辖制得释放的自由,我们可以跟随耶稣,以神儿女的身份穿过这个玛门掌权的世界。

耶稣带给我们两条鱼的神迹。约拿的大鱼是神迹,大鱼把约拿吃到肚子里又吐出来。彼得的小鱼也是神迹,钓上来掰开嘴,里面含着一枚银币。大鱼听话,小鱼也听话。约拿的神迹是指主耶稣的死而复活,耶稣说,“约拿怎样为尼尼微人成了神迹,人子也要照样为这世代的人成了神迹”。大鱼的神迹为人类和平共处、拒绝暴力冲突提供了唯一的可能。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做了众人的赎价,祂替我们所有的过错埋单。当我们抱着芥菜种那么大的信心来到祂面前,祂必赐下我们成为忠心门徒所需要的一切。

在经济上、金钱上信靠神的供应很难。神国的货币是信心、盼望和爱,神国可以完全不需要金钱。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为福音拓展神国的时候,祂让我们仍然需要筹集金钱、使用金钱,通过金钱来评估、计算,归根结底这既是对我们的怜悯,也是我们要穿过的针眼:现金、信用卡、手机扫码、八达通都不能带,穿过之后,我们就可以把那根针弯成鱼钩,像彼得一样潇洒地去钓鱼,从鱼口里拿到一枚银币,经历神的应许和信实,免得因为金钱而失和,甚至反目成仇,人生不值得,我们的生命配得更好的对待。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