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才是道场

 山下才是道场

导读:人类更适合远远地整体地抽象地爱,就连亲生父母好像也更适合过节的时候爱,用手机远程发个红包,爱的和被爱的都比较舒适。有时候不需要离得很远,只需要保持第一排座位到讲台的距离就可以了,这就是最小的安全距离。站在我的位置,在讲台上,讲爱人就比坐在下面、坐在弟兄姊妹中间爱人更容易。但在我们的信仰里,死去是为了复活,上山是为了下山。

《境界》独立出品【主编连线】

 | 刘阳

扫码奉献,同作主工

在教会给大陆新来港插班的孩子免费开办的英文班上,我和沈颖认识了一位广东来的妈妈,她说自己曾经去过教会,后来发现佛教更适合自己。她说现在真正修佛的人都不去庙里,里面太乱,“那些出家人的眼神还不如我女儿读的香港基督教小学的老师眼神清澈有光……看面相,基督教挺适合你们的,你俩就呆在里面吧。”我也不知道她看出什么了,但我也同意我们俩确实不会换地方了。

聊到女儿要下课了,最后她说:“要不是你们一直问,其实我不想跟你们聊这些的。和你谈话的时候,就有能量从我身上流出去,白白消耗掉了,对我没有任何好处。真正的高僧都是不见人的,见人只会消耗他,影响修炼。”

她是不是隐藏在世间修行的高手,我无从判断。不过她最后几句倒是对我有启发,寺庙道观这类建筑大多在山上,“深山藏古寺”,避开人群寻清净。而教会往往喜欢开在人群聚居、方便更多人到达的地方。耶稣和他的门徒也经常上山,却不会留在山上,最后还是要下山进入人群。有些天主教的修道院也建在人迹罕至的沙漠里,但修士也说:“除非你相信避开他人不但能帮助你爱神,也能帮助你爱其他人,否则就不要选择这种生活。如果你只是为了躲开不喜欢的人,你不会找到平安,你最后收获的是与群魔一起遗世孤立。”

山下是滚滚红尘。呆在山上,灵修祷告,不被功名利禄沾染,岂不妙哉?彼得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形——

太17.1-9: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门徒听见,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耶稣进前来,摸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

国民偶像就在眼前

今天这一幕之前,彼得公开承认耶稣就是基督,但转眼又拦阻耶稣走十字架的道路。这个完全被撒但利用的举动,表明门徒对耶稣的权柄和地位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认识。你在公司贡献再大,也不敢跳出来直接阻拦老板对吗?显然他们并不真知道耶稣是谁,差的太远,今天这堂课不补不行了。

耶稣换了教学方法,带大家去户外爬山。《路加福音》说,爬山是为了祷告,正在祷告的时候耶稣变了形象。彼得一激动就口不择言,想搭棚住下,结果神没同意。大家一起下山。一下山就遇到一起医疗事故——门徒治疗重病的孩子失败,耶稣用一句话概括山下的世界,“这又不信又悖逆的世代啊!”早知如此,大家留在山上多好!

经文里的核心事件“登山变像”,是一个很难用语言解释的事情,从来没有人遇到过,有点像复活,虽然活生生发生在门徒眼前,冲击力极大,却无法用语言解释,因为事情已经超越了人的经验和理性,从来没人遇到过,你也不知道怎么和人解释。因为如果你能清楚解释整件事情,就意味着你能复制这个过程。

但这一切都不适用于变像这种事。我们顶多能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会变脸:他被激怒了,他很善变,或者他会川剧变脸。但现在的情形是:耶稣在三大弟子面前“变了形像”,显然是特别为他们安排的。而且是耶稣正祷告的时候面貌改变,代表父神的同在和深度参与,要赐给门徒新的启示。这回不再只是用语言传达,而是3D效果、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沉浸式体验。

犹太人的国民偶像摩西和以利亚就站在耶稣旁边。他们是怎么被认出来的,经文没提。这两人清楚耶稣的身份,与耶稣谈话的神情一定和同事之间聊天不同。之前还有人拿耶稣和摩西、以利亚相比,现在他们就站在一起,让误解自动消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聚在一起,圣经里早就有穿越剧了。门徒只好如实把剧本记下来,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假如当时有手机,彼得一定举起手机频频拍照,既可以掩饰自己的震惊和尴尬,又不至于话多露怯。果然话音未落,就听到天父的声音在头顶炸开,“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

多年之后,彼得在晚年写《彼得后书》的时候对这一幕依然印象深刻,忍不住提及,“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他的威荣。他从父神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荣光之中有声音出来,向他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我们同他在圣山的时候,亲自听见这声音从天上出来。”

作为现场第一目击证人,彼得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这一切。天父的声音再次证明耶稣的身份,排除众人心中的疑虑。

上帝打断彼得的建房计划

下面我们看看理性可以解释的部分。摩西是颁布律法的,以利亚是先知的代表,耶稣与他们会面,表明耶稣继承了犹太人通过律法和先知学会的所有事,而且超越两者,是旧约盼望的实现。

马太只提到他们同耶稣说话,省略了谈话内容。《路加福音》说他们“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也就是耶稣要去耶路撒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去世”这个字,在七十士译本中专门指“出埃及”,这意味着耶稣的死和复活就如同当年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摆脱法老的奴役,是要拯救信靠祂的人从撒但和罪的奴役当中得释放,是新的出埃及。

耶稣在极大的荣耀中谈论的却是羞辱与可怕的受难。荣耀要在苦难中彰显,这个巨大的反差对门徒当时的生命实在难以接受。《路加福音》再次提供了别有意味的细节,“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门徒太会睡了,后来在客西马尼园里也打盹。心里固然愿意清醒,肉体却在重要信息出现时软弱了。所以有时候听道觉得好困好想睡,可能是牧师讲的太枯燥,也可能那个内容恰好是你该听、对你有益的。

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人人都想停留在荣耀里享受一下。棚就是会幕,旷野的会幕是圣殿的前身。《马可福音》直接说“彼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显然“搭三座棚”是他被惊吓后的应激反应。这句话的莽撞和缺少智慧表现在,彼得把耶稣看作和摩西、以利亚一样地位的,一人一个单间,待遇相同。显然他还没有意识到,摩西、以利亚都要来敬拜耶稣,而且耶稣的身体就是上帝临在的会幕,就是圣殿本身。彼得的进步表现在他的口气上,上次因为拦阻耶稣而被责备后,这回他学乖了,没有直接动手搭棚,而是主动问一句“你若愿意”。

正在彼得不知所云的“说话之间”,上帝在云彩中直接打断他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上帝再次肯定耶稣的地位,远超摩西和以利亚,启示的高潮是耶稣。门徒们不需要搭三个棚子,而只要肯听从这一个声音,就是耶稣的声音。

耶稣刚开始服事时,天父用天上的声音认可耶稣,这里当耶稣即将去向耶路撒冷,进入苦难之旅的时候,面对更剧烈的争战,父神在关键点上再次直接发声,一方面肯定耶稣这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另一方面,则向门徒交代清楚人的责任是“你们要听他”,关键是要顺服,即使暂时理解不了荣耀的王为什么一定要屈辱死在十字架上,也一定要听耶稣的话,不要上当去听魔鬼的。

欢迎回到繁华世界

听到上帝的声音,门徒们都很害怕,俯伏在地一声也不敢出。这时候耶稣又来安慰他们,触摸他们。耶稣既显出神不可靠近的圣洁荣耀,又以爱和怜悯主动接近罪人。彼得再次听到他当初蒙召时听到的那句“不要怕”,耶稣呼召彼得快点起身,不要想着搭棚住在山上。我们一生中可能多次被呼召,因为顺服是一生的功课。

门徒在山上有美好的属灵经历,彼得想要留住这荣耀的一刻。我们也体会过在聚会中灵里得饱足,在敬拜中感受到神的同在,觉得很HIGH,恨不得多呆一会儿。在信仰中偶尔飞起来不难,难的是落地之后怎么生活。在高峰体验中全心投入敬拜耶稣并不难,难的是日常每日操练尊主为大,在好像感觉不到神同在的时候选择持续顺服。

美国有个作家写了本畅销书,名字就叫《知识分子》,里面记录了一群文化名人的真实生活。我从来没有在一本书里看到过这么多聪明自恋又虚伪的家伙,他们几乎有一个共性,就是用自己的创作抒发着对全人类的爱,但这种爱是抽象地爱着人类这个概念,却在生活中讨厌任何一个来到他们面前的具体的人。如果谁被他们对人类不可救药的爱所感动而真的爱上他们,那这个人就惨了,爱得越深伤得越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的卢梭,写书说自己爱心爆棚,是最好的父亲,教别人怎样教育孩子,事实是他亲手把自己的5个孩子全部送进孤儿院。看完这种书,我觉得自己还是很有爱的。

那时候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幻觉。直到和沈颖结婚后,沈颖经常提醒我要学习爱,这还用学吗,我挺擅长的呀!后来读王明道师母刘景文女士的回忆录,里面提到,王明道先生也是结婚之后,在师母身上才看到自己的问题,用王先生的原话,原来我只是个顺便爱人的人。伴侣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的真相,原来我也是一个顺便爱人的人,原来这话就是在说我。

如果你自己本来就要去买奶茶,顺便帮别人带杯咖啡,这太简单了。想一想,你有多少次是在自己不方便的时候,或者说放下自己的需要,先去满足对方的需要?顺便爱人真的是一个诱惑,我们请人吃饭,请人看电影,因为我自己也要吃饭也喜欢看大片呀。一来二去就谈婚论嫁了,太危险了呀,你根本不知道我,我也根本不了解你,可能只是两个顺便爱人的人。这样进入婚姻注定失败,因为婚姻不是能顺便完成的事,专门搞都搞不定。

对于我们这些从大学就开始离家,后来一直在外面工作的人来说,家越来越成为一个每年只回一次、每次只呆一周的地方,有时候觉得多一天都呆不了。别说陌生人了,连亲生父母好像也更适合过节的时候来爱,在手机上远程发送一个红包,爱的和被爱的都比较舒适。原来离开人群爱人确实更容易一些。有时候不需要离得很远,只需要保持第一排座位到讲台的距离就可以了,这就是最小的安全距离。站在我的位置,在讲台上,讲爱人就比坐在下面、坐在弟兄姊妹中间爱人更容易。

神就是爱。我们学习爱就去找爱的源头学习。神为什么是爱?因为祂不怕我们所有人搭祂的便车沾祂的便宜,祂为我们所有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只要我们觉得自己有问题有罪亏欠了别人,都可以去找祂。如果祂躲在山上,躲在彼得搭的棚子里,好像住在山间别墅里一样,会不会更安全?可是那样祂就帮不了我们了。祂选择下山就是甘愿被我们伤害,让我们学会向祂认罪,经历被祂饶恕,然后我们也可以向另一个人认错,也可以原谅别人。

山下的世界才有真实的关系,有冲突有和解,有嫉妒有成全,别人亏欠我,我也亏欠人,因此才需要我们天天背起十字架来操练生命。爱不是离群索居想象出来的,而是铁与铁相磨磨出来的。滚滚红尘里有神为我们预备的十字架,我们不是逃避它,而是背起来。想到我们自己这么不可爱都被神原谅了,我们原谅别人也就没那么难了。

住在山上,好像离开了这个繁华世界,多么敬虔属灵,但日子是用来过的,我们的信仰是活的,爱是活的,不是挂起来当奖状、立起来做牌坊、搭在山上卖票参观的遗址。所以耶稣选择下山,带着门徒一起回到繁华世界,也欢迎我们带着新生命回到繁华世界,却不是贪恋世界的繁华。世界的繁华是表面的,神打开我们灵里的眼睛就看到这是一个不信和悖逆的世代。就是这个世界这个世代,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

但耶稣顺服父神的计划,下山迎接挑战,进入人群传扬福音,承担救赎的使命,为我们每个人失去爱的能力的人开一条出路。爱里没有惧怕,跟随耶稣我们就有勇气走进我们曾经受伤的事故现场,进入新的关系,从一个索取爱的人,变成一个付出爱的人。死去是为了复活,上山是为了下山。亲近神的捷径是下山去付出、舍己、受苦,而不是上山彻夜祷告、品味孤独。这是十字架对精英式的灵修的否定。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