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大家不都差不多吗?而且也不算犯了什么罪,都是无足挂齿、习以为常的事。我们最喜欢搜括圣经章节来控诉人,拿圣经作辩论,发现一个看来比我们罪孽深重、不懂神学的人,简直令人欢呼。我们需要圣灵来翻出我们的老底,清理一番。
《境界》独立出品【推荐阅读】
文| 毕哲思
播音 | 莎莎
(毕哲思 Jerry Bridges,曾任导航会(The Navigators)副会长,著有《追求圣洁》、《敬虔的操练》等十几本书)
1952年1月,我在查经聚会中听到的一句话,多年来一直萦绕耳畔,说它改变了我的一生也一点不为过——“圣经本是要你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出来的啊!”我自幼在教会长大,行事为人循规蹈矩,但教会从没教我们该怎样把圣经活出来。当晚这句话让我如梦初醒,震撼不已。
那时,我还是一名年轻的海军军官。聚会完毕,我一边走回军舰一边祷告说:“上帝啊,从今晚起,我要在日常生活中把圣经应用出来,请帮助我。”
“日常生活”是整句话的焦点。保罗提醒我们“行事为人”要与蒙召的恩相称,“行事为人”指的就是日常生活,上班、洗熨、去超市的日子。在《以弗所书》里,保罗率先提出的建议就是“谦虚”。“凡事谦虚”,无论我在开车,在跟配偶或孩子相处,在与同事合作,在购物付款时,都是谦谦和和的。
保罗所置身的希腊罗马时代,崇尚的是英雄本色,“谦虚”被视为丢脸。二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文化跟保罗当年其实区别不大。在基督徒圈子里或许略有不同:对谦谦君子,大家还是啧啧称赞的,只是心里从没想过要效法他们罢了。
在这个狂妄的世代,谦虚、温柔、忍耐,往往被视为弱者的表现,令人难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但主耶稣在“登山宝训”的“八福”里,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不同层面把谦虚行出来。
人家如何糟糕与我无关?
“心灵贫乏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本文中“八福”经文采用圣经新译本)《路加福音》里那个祷告的税吏最能显出“心灵贫乏”的样子:他在殿里“远远地站着”,犹如今天躲在教会角落里的人。他“连举目望天也不敢”,“捶着胸”,自惭形秽。他的祷告非常直白:“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开恩”这个词今天很普通,希腊原文的涵义是:在公义与圣洁的上帝面前,自知罪有应得,难逃上帝的义怒,只有战战兢兢地哀求赦免。原文直译成汉语,应该是:“开恩可怜我——罪人。”“我这个罪人”,表示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但税吏不认为自己只是多数人中的一个,而是把自己看成是唯一的罪人。对他而言,人家如何糟糕与他无关。他看见的只是浑身罪恶、道德沦丧、灵命一塌糊涂的自己。这才是真的知道自己“心灵贫穷”。
千万别以为只有未信者,才需要承认自己“心灵贫乏”,好接受救恩。“八福”是向天国子民宣讲的,说的是基督徒该具备的生命品质。每个灵命不断在成长的人,每天都该看出自己的心灵如何“贫乏”。
倘若越成长,便越看出自己的罪来,那岂不是说,信主日子越长,犯罪便越厉害吗?不是,只是越靠近主,罪咎的感觉便越敏锐罢了。不断成长的信徒,发觉经常缠磨自己的,虽非什么滔天大恶,却是自我、骄傲、妒忌、批评、论断。人家或认为这些只是无伤大雅的小意思,但他们深知,这些都是藏在里面的污秽。
保罗快走完人生路程时,这样写道:“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保罗说“我现在是”罪魁,而非“我从前是”或“我一向是”,他用的是“现在式”。“心灵贫乏”是保罗每次自我评价后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心灵贫乏”的人虚己而行,除了看见自己不断在罪里沉浮,跟那自视为“唯一罪人”的税吏、与自比为“罪魁”的保罗没分别外,还能看出人家比自己强,就像保罗看自己是“使徒中最小的”一般,甚至比众信徒中“最小的还小”。看出自己一无是处时,他们坦然承认;表现稍好时,他们会归荣耀给上帝,说:“全是恩典。”
干嘛非和自己过不去?
“哀痛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八福”所言的“哀痛”, 不是泛泛的愁绪,而是心如刀割的悲戚,眼泪夺眶而出。今天,也许没多少个基督徒曾有这份感受;但耶稣明言,能为罪如此悲不自禁的人“有福了”。
“哀痛之福”尾随“心灵贫乏之福”而来;换句话说,自觉心灵困乏的人自知为罪所胜,不容抵赖,因而哀痛、懊恼不已。
大卫所犯的两大罪行,先是奸淫,后是以借刀杀人来掩盖罪行。上帝差遣先知拿单指责他,拿单在控词中,两次用“藐视”一词。大卫藐视的是神的话,即上帝的律法。大卫承认自己有行为上的“过犯”和心态上的“罪孽”,生来就是罪人。他对神说:“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
我和太太曾被邀往海外领会。收到邀请后,脑袋里立时浮现出以下的念头:“那个地方蛮好玩呢!”征得太太同意后,我马上答应。那时的我,一心只想到可以和太太享受美好的时光,没想过该怎样配合对方服事当地的人。我知道自己到时准会马不停蹄地教导、宣讲,并认为表现必然一如既往,不负众望。
然而,如果只朝自己看,没有以上帝为中心,怎么会“一如既往”呢?那次的事奉糟透了。虽然主领了超过24场聚会,里面却全然空洞乏力,没有一场能感受到圣灵同工。总不能这样下去啊,我哀求上帝给我力量。上帝跟我说:“你为什么到这儿来?”我如梦初醒,我来其实只是为了要寻开心。那一刻,我醒悟到自己大大得罪了上帝,那份“忧伤痛悔”的心情,只有读了大卫《诗篇》51篇的话才感觉被说透。
耶稣赐福“哀痛的人”,就是那些能为自己的罪恶忧伤痛悔的人。坦率讲,这样的人,今天已不多见。为什么?因为我们并不觉得自己犯上了什么罪;自大、自我,论断,完全是无足挂齿、习以为常的事。干嘛不快乐一点、一定要和自己过不去?是不是得了抑郁症要去看心理医生了?
为罪悲痛,不是那些首次接触福音的人才该有的表现吗?不是的,耶稣的话用的仍然是“现在式”,“那些不断哀痛的人有福了”。耶稣的祝福,临到那些不断为罪痛悔的人。基督徒的成长印记,莫过于对自己不讨神喜悦的罪越来越敏感,并为此难过。
我们只爱拿圣经作辩论的武器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这里的“温柔”不是懦弱、没骨气、优柔寡断、容易受人家操控、胆小怕事。“温柔谦和”是圣灵在人内心的工作。
在我所熟悉的信徒中,不少人对神的话是光说不练。每个主日听到发人深省、充满挑战的信息时,莫不点头称赞、如沐春风;但一离开教会,便把所听的抛在脑后,从没把所领受的带回家里去反思、祷告,思考怎样在生活上实践出来。
我们并没有“存温柔的心领受所栽种的道”,我们只爱拿圣经作辩论的武器,最喜欢把矛头到处指向别人,而不是自己,发现一个看来比我们罪孽深重、比我们在神学上无知的人,简直令人欢呼雀跃。温柔谦和的人是不会搜括圣经章节来控诉人的,而是让圣灵把自己的老底儿翻出来,好好清理一番。
巴约翰说:“对上帝温柔的人,全然顺服,即或在悲恸哀痛时,仍安然确信上帝在掌管一切,‘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对人温柔的人,从容忍人家的错误和对自己造成的伤害,即或难过不忿时,仍确信一切在神手中。如果不是靠着神的恩典,自己一点也不比那些犯错的朋友更强。”
“爱慕公义如饥如渴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饥渴慕义是一种翘首企盼的想望。保罗说“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耶稣透过十字架上的死亡,替我们还清了对上帝的所有亏欠。我们因此成为“义”的。
已经拥有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如饥似渴地切慕呢?原来我们在基督里的生命越进深,就会越看清楚自己的罪恶与败坏,对一直潜伏内心的罪越来越洞察。面对如此不济的老我,我们自然地更加渴慕基督的“义”。
这“义”,包括在基督里的“义”, 以及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 “义”。对这两方面的渴慕相辅相成。当我们越体会在基督里所领受的“义”,便越会竭力把“义”活出来。
“清心”就是“完全属主”
“怜悯人的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悯。”一天,我在市中心的图书馆边读书边等太太。坐了一会,便看见街头露宿者接二连三地涌进来,估计是为了避避外面的寒风。他们头发凌乱、衣衫不整,身上还发出阵阵异味。我很不满,心想:你们这群又脏又臭的人,怎么闯进这么整洁雅致、给文化人使用的图书馆里?我半点怜悯的心肠也没有。说得精确点,我其实是铁石心肠。
怜悯不单表示感受,还指向行动。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里,撒玛利亚人先“动了慈心”, 然后有“怜悯”的行动。“怜悯”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以具体行动照顾别人身体上的需要,就像好撒玛利亚人所做的那样;另一方面,“怜悯”是指对人的宽恕,这点很重要,却常被忽略。上帝对我们最大的怜悯,莫过于宽恕我们的过犯。因此我们也要从心里宽恕别人。
当我高傲地对待那些走进图书馆的流浪汉,上帝直斥我不该如此冷漠。我不得不顺服下来,思考该怎样怜悯他们。说到直接照顾他们的生活,已经年迈的我实在有心无力,我只能把金钱捐助给那些为他们提供膳宿的志愿机构。
“内心清洁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看见神。”“清”(pure) ,本是指已洗干净的衣物、已扬清糠皮的穗子,或已炼净的精金。换句话说,“清心”是“清洁纯净的心”,没一点污秽杂念,是全然属神,把生命的主权交给上帝。
然而,“基督为生命之主”的观点,跟时下思潮完全背道而驰。因为今天的文化,即使在基督教圈子里,高举的也是自主思考。许多信徒过着惬意、得体的生活,从不作奸犯科,但一说到要把生命主权交付基督时,却大有保留。是否能义无反顾地奉耶稣为主,纯粹视乎我们对主爱的体认有多深。
《信心仰望》(My faith looks up to Thee)是一直伴我成长的圣诗。诗歌的第一节,是我近年来不断反思的。它的最后几句这样唱到:除我众罪愆,使我从今后,完全属于主。让我“完全属主”就是“清心”,这就是我的祷告,甚愿这也成为你的祷告。
没有一天可以不靠福音生活
“使人和平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我们老爱跟人家冲突,但耶稣却要我们缔造和平。要成为和平使者,我们须先躬身自问:“为什么我言辞如此刻薄?”“为什么我总是咄咄逼人?”“为什么我无法把那些恩恩怨怨一笔勾销?”“为什么那个人一直令我炉火中烧?”
我们要“力求”与众人和睦。要缔造和平,便须把那些令你受伤的说话及行动一把扔掉,让它们从此石沉大海,而你也要学习不再戚戚然,不再伺机报复,不再老想着怎样跟那人“一刀两段、打成共识”。闲话、毁谤、气话都会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损害,甚至完全断裂。倘若始作俑者是对方,我们仍须走出第一步,主动修复关系;倘若肇事者是自己的话,毋庸多说,更须多加把劲。
“为义遭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生活在自由环境的人,很难想象为信仰遭折磨到底是怎么回事。许多人虽没为“义”而受皮肉折磨,却经历了来自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不同形式的逼迫。有些人在职场上受歧视,甚至遭解雇。
当我们感到无法在这个抵挡神的社会上,按圣经的原则行事时,让我们先放下自己,想想那些正面对罪恶和死亡的权势、凭信心站立的弟兄姊妹。耶稣说他们“有福了”。
把“八福”看过一遍后,我们发现真正谦卑的人拥有以下的特征:心灵贫乏、为罪哀痛、温柔谦和、饥渴慕义、怜悯宽容、内心清纯、缔造和平、把“为义受逼迫”视为蒙福。
这张清单好像令人可望而不可及。别丧气,福音能叫我们屡败屡战,激励我们谦卑前行。因为我们没有一天是不需要靠福音生活的。
(本文摘编自《毕哲思谈虚己之福》,宣道出版社2018年7月,内容有删改,大小标题为《境界》所加)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