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应该钉死潜意识吗?

基督徒应该钉死潜意识吗?

导读:神在潜意识的花园中行走,尝试与我们沟通。我们若将潜意识等同于罪,将变得肤浅乏味、灵性贫瘠。与潜意识建立关系,是为了把已经失落的东西重新找回,把停留在不完全状态的东西重新修复,把真正邪恶有罪的东西彻底清除。除非人的潜意识得着救赎,否则人就不可能完全。

《境界》推荐阅读 【心理境界】
文|贝内尔(David G.Benner)
播音|阳光 后期|小凡

心灵是心理和灵性的交汇点,人类的心理和灵性功能密不可分,我们透过一个心理历程和机制与人建立关系,也透过同一心理历程和机制与神建立关系。基督徒割裂地看待心理和灵性的后果,就是只强调认识神而不重视认识自己。可悲的是,这往往导致人的灵性并非建基于他完整的个人生命,也未能真正与他全人的每一部分结合起来。这种信仰不单不能进入我们的内心深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同时还可能引导我们陷入表里不一的虚假和分裂的危险之中。

因此,心理学的知识有助我们明白和帮助人回应灵性的需求。我们的使命是要重新找回基督教过往心灵关怀的丰富传统和精髓,再融和现今新知的菁华。只有了解到深入认识神和深入认识自己是相辅相承的,基督信仰才能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整合我们,更新我们的生命。

福音关注的是人,包括一个人所爱的和他所怕的。他是整个人去呼吸,整个人去经历事情和敬拜神。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心灵的本质不可能被精确地描绘出来。倘若心灵的地图剔除了奥秘,那么,便会一并剔除心灵本身。如果想要深入和全面关心人,就必须放弃用二分法来看待人的心理和灵性。而且你必须明白,所谓“灵性”问题,可能会藉着心理机制和瘾症显示出来;而那些所谓“心理”需求,也可能会藉着灵性的事情显示出来。

背后都是灵性问题

人们通常以为是心理需要的许多现象,如果我们细察这些需要,就不难识别其核心是灵性的追求。辨认出这个灵性的核心,使我们不单可以服侍他们的心理需求,更能以福音对应他们在灵性上的需求。

我们往往认为,身份的寻找是属于青春期的现象,但许多成年人也经常在这个问题上挣扎。我们忙于应付工作、前途和人际关系,有时还包括婚姻,注意力完全放在这些事上,以致解决身份问题的时机不断退后。后来我们就以本身的角色来为自己定位:我就是我的工作、我的婚姻状况、我的经济地位。

人到中年,对于先前我们用以回应内心问题的答案,往往发觉有调整的必要,身份于是再一次成为问题。投资十几年在儿女或事业之后,许多人开始反问究竟生命是否属于自己。如果我没有结婚,没有做这份工作,或是搬到另一个城市居住,会否跟现在有所分别?这些渴求,正是寻找身份的渴求。

问题再一次出现:“我是谁?我是否任由人生的际遇来决定我的身份,抑或还有其他属于我的东西?我能否改变人生的际遇,将之套入我认为自己应该是谁的身份?改变生命的外在因素是发现真我的一个途径吗?”这些其实都是灵性问题,无论出现在人生哪个阶段,都反映出人对灵性的探求。

身份的寻找也是寻求自身归宿的表现。“我是谁”这个问题其实是用另一形式去问:“哪里是适合我的地方?我该归属何处?”只要我们留意自己生命出现的焦躁不安的模式,便很可能察觉到,我们真正想要寻找的是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有些人每隔几年就会转换工作,另一些人不停换教会、搬家、换配偶。也有一些人不会改变外在环境,却总有天下虽大、无处容身之感。他们可能觉得自己一手经营的地方,实际上不属于自己,对于如何找到真正的归宿又感到一片茫然。

我们需要有归属感。每个人都在寻找归宿,而这种寻找正是灵性探求的核心部分。乐园已经失落,我们对它仅有残余的记忆。我们渴望回去,可惜却记不得要走哪条路。

关系的需求也是人类一种最深切的渴求。如果未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我们对关系的渴求便会转移到物质方面。金钱、房产、衣服、汽车,都可能成为我们依赖的对象。无论用哪种方式,我们似乎总是需要与自身以外的某人或某物建立关系。我们心底承认,我们本身是不完全的,自我需要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物使之完全。

基督徒强调我们是按着神的形象被造的,这位神渴望与人建立关系。我们对建立关系的渴慕,便是灵性渴求的一种表现。我们需要与他人连结、与环绕我们的世界连结,渴望建立关系就是灵性的根本。

很多人以寻求快乐为人生目标。人越是以快乐为目标,似乎越找不到快乐;当人努力追求其他目标,快乐却会自然出现。寻求快乐也是一种灵性追求。人与生俱来就在心灵深处渴求生活在一个更高的境界,渴求生命的圆满和人格的完全,不可能在外物之中寻得快乐。归根结底,快乐来自人找到自己的归宿和人生目标,并且自己的身份在与神的关系中获得肯定所得的喜乐。那些自觉已经找到快乐和对生活满意的人,通常对灵性需求不敏感,因为自满是灵性之旅的敌人。

至于人们热衷追求成功,本质上并不坏,只是方向出了错误。我们可以将追求成功理解为要尽情施展才能的渴望,然而,当这种渴望变成以各种手段来争取外在成就而不是以提升生命或品格的素质为目标时,它就被扭曲了。恢复其健康的灵性取向,才能让我们的心得到真正的满足。

基督徒该如何看待潜意识

有些基督徒将潜意识视为藏污纳垢之处,里面充满了自我的阴暗面和罪恶的部分。这种对潜意识的猜疑,主要是受启蒙时代的思想影响。启蒙时代的重要标记,就是强调理性的价值,结果造成人对潜意识的不信任,包括对直觉的排斥。

这种不信任更因为弗洛依德的看法——他强调潜意识是性欲和攻击欲的所在地——而变本加厉,有的基督徒把潜意识视为洪水猛兽。其实在圣经里,梦、异象和魂游象外的出神经验都占有重要位置,显示神完全可以使用潜意识和非理性经验。

例如,旧约里但以理为尼布甲尼撒解梦时说了以下一番话:“那奥秘的事显明给我,并非因我的智慧胜过一切活人,乃为使王知道梦的讲解和心里的思念。”(但2:30)这句话概括了现代心理学对梦的基本理解:梦的出现是要帮助我们明白最深层的意念,也就是明白人的潜意识。

新约里耶稣教导人的内容和过程中,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和吊诡的说法,表明祂意识到带来突破的交流往往需要绕过思想中的意识层面,直接与潜意识沟通。祂的呼召要求人给予整全的回应,而并不单单是头脑的宗教。

其实潜意识跟意识一样,都是神的美好创造。意识给思维带来醒觉,潜意识则带来不受意识规限的能力。罪扭曲神原初的美好创造,污染了人的意识和潜意识。

将潜意识等同于罪,是相当有问题的。基督信仰若失却了潜意识的经历,将变得肤浅、乏味和纯理性。基督徒的成长变成抑压或钉死潜意识世界的过程,只发展理性意识世界的思想、意志和行为,导致了现代人灵性的贫瘠。

因为经历神的同在、对神的敬畏之心、与基督不可思议的联合或圣灵的带领,全都涉及潜意识。我们的意识部分是如此有限,不足以与这位伟大的神相交,或对祂作出足够的回应。

潜意识是我们与神沟通的主要场所之一。潜意识像一个安静的隐密花园,神在当中行走,尝试与我们会面。人们可以在意识层面思想和承认心中有关神的信念,但基本上是在潜意识层面实际经历神,然后才将这些经历变为意识部分。因此,我们不应把潜意识视为一个被过往经验和本能欲望所控制的封闭系统,反之,它是开放的,可以被神使用传递和接收属灵的信息。当我们不单用与意识有关的理性、命题和意志等模式与神沟通,同时用来自潜意识的直觉、象征性、情感和创造性等存在模式与神沟通,我们的灵命才丰富活泼起来。

弗洛依德的研究对我们也有提醒,他指出人自由作出抉择和行动的能力,受到潜意识因素的影响。换言之,我们身上那些我们选择不去知道或承认的东西,最有能力控制我们。这类因素在我们里面积压越多,我们越是不愿意面对它们,我们所受到的束缚就越大。荣格进一步提出,心理灵性的美好状态,需要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建立伙伴关系。

否定潜意识的存在并不能消除自我的阴暗面,只会加增它的能力。不去认识自己,就要冒上被那些我们置之不理的东西所控制的危险。要消除其中那些该被钉死的部分,克制犯罪的倾向,最佳的方法是先承认它们的存在。我们不可能与潜意识讨价还价,只接受正能量,不看那些带来负面感受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鼓起勇气,了解自己的潜意识。

与潜意识建立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把那些已经失落的东西重新找回,把那些停留在不完全状态的东西重新修复,把真正邪恶或有罪的东西彻底清除。除非人的潜意识得着救赎,否则人就不可能完全。

不少在内心世界的阴影中看似丑恶的东西,当暴露在日光之下,却显出相当不同的面貌。为了看起来更为和善而与其他人格割断的分裂人格,需要被带到意识层面,与已然修复的人格的其他部分重新连结,同时还要思考它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藉着神的恩典,帮助我们重获健康与整全。

神透过梦与我们说话

梦是我们学习聆听潜意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人全部睡眠时间之中约有1/4会用来做梦。一位犹太拉比把一个未经反省的梦看为一封未开启的信,这巧妙捕捉了梦的意义。

倘若我们相信神是那么渴望与我们沟通,远超过我们要与祂沟通的意愿;倘若我们肯定祂有掌管祂一切创造的主权,包括我们的潜意识,那么,我们便应该相信神可以透过梦与我们说话,正如神在历史上曾经通过梦来对祂的子民传递信息。不过,我们不应假定梦是唯一的方式,可以取代读经、祷告等途径。梦可以成为神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途径之一,发挥补足的作用,带来神给我们的个人化信息,并烙印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

一个大约五十岁的女子讲述了她在十一岁那年做的梦,历历在目如同昨夜。她在梦中走近一座宏伟的教堂,突然教堂背后的天空整片卷起来,她也被卷进天堂。在那里她看见马利亚、约瑟和耶稣,耶稣邀请她一起交谈。她感到心中充满了敬畏和蒙福的感觉。几十年过去,她人生经历了许多事情,却从未怀疑神对她的爱,一直委身信仰。

另一位在大学从事研究的学者,梦见自己置身在图书馆内,书架上的书本突然倾倒在身上,一直堆到腰间令他无法动弹。当他醒来思想梦境,记起类似的梦之前至少出现过两次。重复出现的梦境是要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于是他开始探索梦所带出的信息。

他首先确认书本代表他对知识的热爱,以及他在追求知识方面所投入的所有精力。书本掉在身上的情景,和另一个梦里他梦见自己把书吃掉又吐出来的景象,提醒他问自己:“我是否为了追求学问而牺牲了太多东西?我是如何把自己隐藏在知识背后的?‘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我出卖自己的灵魂是否值得?”这个梦成为他转而追求灵性生活的催化剂。

类似的异梦时常与人生的重大改变有关。约翰·牛顿(John Newton)的信主见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牛顿原是一个奴隶贩子,有一次在梦中看见自己在一艘驶往威尼斯的船中。突然一个陌生人走到他面前,递给他一枚指环,告诉他只要保管好这枚指环,他的一生将充满喜乐。他满心欢喜收下礼物,却被一个朋友嘲笑迷信,于是他把指环丢进大海。岸边立刻燃起熊熊大火,他知道自己将葬身火海,很后悔刚才丢掉了指环。

这时突然有人站在他旁边,问他为什么悲伤。他细说缘由,那个陌生人转身跳进海里,不久便拿着指环浮起来。牛顿要求对方交还指环,那人却回答:“我会为你保管,以后每当你需要指环的能力,你只需记着我永远在你身旁。”

当牛顿梦醒之后,感到自己好像险些葬身火海,幸好一块浮木救了他。这个梦为他的人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放弃了贩奴生意,不再做运奴船的船长,后来更成为一名牧师,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至今传唱不衰的赞美诗《奇异恩典》。

(本文摘编自《心灵关顾》贝内尔David G.Benner,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内容有删改,大小标题为《境界》所加)

片尾曲:巫启贤《奇异恩典&不再有捆绑》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