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我认识、爱和权力三大根目录问题往往纠结在一起,锁死我们生命成长的空间。先认清自己,找到自我,才能舍己去爱。爱所挑战的是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模式。人性习惯尊上压下,当领袖都为人洗脚了,我们哪还可能翘着二郎腿呢!世间枭雄以杀人来革命,耶稣基督以洗脚来革命。
《境界》独立出品【主编连线】
文 | 刘阳

扫码奉献,同作主工
我儿子在香港一间基督教公立英中读初中,学校有一年安排老生给新生洗脚,搞得我很期待。想想成年人上了一天班回家,连自己的脚都不想洗,别说去洗别人的脚了。我在脸书上看到一间教会在长执同工会上也设计了同样的情节,想来也是希望藉着耶稣洗脚的故事鼓励大家彼此相爱。但活动结束回到生活里,你会发现自己还是很难做到谦卑服事人。
为什么我们行不出?因为这段经文涉及自我认识、爱和权力三大生命的根目录问题,现实中这三个问题往往纠结在一起,单单拎出一个爱,美好而正确,却很容易被架空,落不了地,使不上力。
经文在约翰福音13章1-17节,我们一起来读: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 吃晚饭的时候——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神出来的,又要归到神那里去,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
挨到西门彼得,彼得对他说:“主啊,你洗我的脚吗?”耶稣回答说:“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彼得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西门彼得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耶稣原知道要卖他的是谁,所以说“你们不都是干净的”。
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 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做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被忽略的三个知道
00后的网上调查显示,年轻人超过半数不介意和AI谈恋爱,因为AI比真人更可爱。但他们依然相信人和人之间有完美的爱,只是认为自己未必遇到。耶稣这种“爱到底”的爱依然在吸引一代代人,因为这就是爱的极致,完全的爱直到生命尽头。感动之余,我们留心就会发现,这种完全的爱夹在三个“知道”中间:“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神出来的”。
第一个知道,“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就是被钉十架之时。人生所有重要的决定,都是有限的生命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必须做出的选择。耶稣顺服天父的时间表,祂知道这是天父所定的,所以祂不逃避,勇敢做出“爱到底”的决定。当我们面对未知的情况,时间有限、资讯不足、条件也不具备,但只要知道这是神的带领,就敢踏出去。
后面的两个知道,“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神出来的,又要归到神那里去”,涉及做决定的人对自我的认识。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吗?要到哪里去?我们究竟是什么身份,有什么权柄?如果我里面有很多羞耻、低自尊,就容易敏感。当我不认识自己的特质,缺乏安全感,就很难给出爱,因为我更在意从外界抓取对自己的肯定,哪有多余的爱给别人。我按照别人的标准证明自己,去抢到别人想要的东西,考进大家都说好的学校,赢了别人才敢喘口气,觉得自己值得存在。
健康的自我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做出职责所在必须做出的决定,特别是很多时候人的决定不可能讨所有人喜欢,甚至需要顶住压力、力排众议。我们真正的身份是什么?自我价值建立在什么根基上?自信从哪来?需要常常提醒自己:我是天父所爱的孩子,不是从父母的眼光、老板的眼光,甚至自己的眼光,而是从神的眼光看自己:耶稣付上重价把我赎回,用神的眼光进行价值重估,修补我们里面的自我贬低、自我怀疑。
过去十几年《境界》通过大量的内容传播、反馈和读者的互动,了解到中国背景弟兄姊妹灵命成长的一些关键点,我们称之为根目录问题。其中,自我认识就是一个重要的根目录问题,如果你连自己是谁都没搞清楚、自我形象、自我价值存在偏差和扭曲,灵命成长很快会遇到瓶颈。宗教术语对你没有任何意义,什么舍己啊,老我死掉啊,我还没找到自己呢,到底在家里发脾气的那个人是真正的我,还是站在教会读经祷告的人才是真我?甚至服事者的讲道、仪式也沦为话术和表演。以前我们只有公司和家居两套面具,现在又加上一套去教会的属灵面具。

每个进入教会的人都带着自我,教会作为罪人的集合同样涉及权力的运作,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或有意回避自我认识、爱和权力三大根目录问题纠结在一起的复杂,生命成长的空间往往就被锁死了。
人格破损的人很难给出爱,当受伤破碎的自我尚未被医治,碎片一地就被鼓励冲进各种服事里去破碎自我,相当于承重墙还没修补结实就遇到爆改。当人里面都是爱的亏空,他首先需要的是缠裹、医治。这些年我们遇到太多用拼命服事交换牧者的爱和认可,最后瘫倒在地的受伤的羊。被伤害带来的不饶恕,也让人给不出爱。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特委屈,我是受害者,不是所有人都应该爱我、弥补我的损失、看我的眼色吗?
以洗脚来革命
耶稣一做出“爱”的决定,挑战马上就来,犹大出现了。耶稣完全清楚爱的代价是什么。付出爱的人只有真知道自己是谁,从自己的使命和呼召出发,才不会因为对方的反应而受伤。不然我所爱的对象却出卖我,那还怎么爱下去,太伤心了。
耶稣知道自己来去的方向,明白自己所得的是什么权柄,按常理他的最佳选择是揪出叛徒严加惩罚、及时止损。然而耶稣的反应却是“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
不但没有先下手为强,反而做出最谦卑的举动。洗脚这种低贱的工作,连犹太奴隶也不做,只留给外邦贱民。在犹太人中间,有时也会发生妻子给丈夫、孩子给父母、学生给老师洗脚,为要特别表现爱的奉献,就像马利亚用头发和香膏擦耶稣的脚一样。但高位的人从不会为低位的人洗脚。耶稣一连串的动作:起身、脱下、束腰,表明祂不是被迫的委屈的,而是主动的姿态。就如受难事件,“没有谁能夺去我的生命,是我自己舍弃的。我既有权舍弃,也有权再取回来。”
真知道自己是谁,才不怕做众人视为低下的事,才不介意众人的眼光,找到真我带来的自由。先认清自己,找到自我,才能舍己去爱。耶稣甚至也洗犹大的脚,我想这完全出乎犹大的意料,要知道他不是洗洗就睡了,洗完他还要出门告密。
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激烈抗拒的人是彼得——“你永不可洗我的脚!”为什么属祂的人也拒绝祂表达爱的方式?耶稣的爱好像违反了人类的文化和直觉。千百年来人们习惯的爱都是画同心圆,最先爱的是自己,然后内圈最亲近的几个人,然后中圈、外圈,根据远近亲疏分配我们有限的爱。即使处于同一圈层的孩子,有的父母也会按照谁更听话、谁的成绩好、谁是男孩,给予不同份量的爱。人们通常按照外表的东西投放我们的爱和资源,分配我们给人的尊重,大家都习惯了受人的荣耀,彼此给面子。你如果没地位没资源,你就没面子,也没人给你面子。我们的爱与尊重就像投资一样,期待高回报。
门徒们的撇下超过了少年财主,他们都期待自己能得更多回报,门徒争大小争位置也是出于同样动机。但他们万万没想到耶稣自己现在要给位置比他低下的人洗脚。这完全不符合他们对弥赛亚的期望。弥赛亚和奴仆这两个身份是不兼容的。门徒们只想顺服一个符合他们的理解和期待的主。
彼得用最强烈的态度反对,表明他敏感到事情的严重。彼得先是焦虑地问“主啊,你洗我的脚吗?我的脚你也要洗吗?”彼得不是小猪佩奇,就喜欢踩泥巴,他并不拒绝洗脚,而是拒绝耶稣为他洗脚。随后耶稣坚持“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这时彼得的反应更坚决了,“你永不可洗我的脚!”never,强有力的否定。上次我们听到彼得说话这么硬气,还是在他拦阻耶稣预言自己要上十字架的时候。当时彼得大喊一声“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同样的never。和合本修订版的翻译更精准,“你绝不可洗我的脚”VS“这事绝不可临到你身上”。

《腓立比书》说的很清楚,耶稣“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这句经文提醒我们,洗脚必然通向十字架。所以彼得在这两处使用同样激烈的措辞绝非偶然,而是内心始终抗拒十字架。弥赛亚要以王的身份管理,再说一遍,要管理,领袖都是要管理的,奴仆才给人洗脚。被钉十字架的主与甘愿做奴仆洗脚的主,都意味着失败,足以绊倒每个渴望成功的人。
耶稣带来的是一场权力革命。纽毕真说,我们所有人,除了那些身处最低阶层的人之外,在这种权力秩序中都拥有既得利益,只要我们好好服从地位比我们高的人,就可以任意压制地位比我们低的人。耶稣的行动颠覆了这种秩序,对整个社会的稳定性带来威胁。彼得的抗议,是正常人性的抗议。洗脚这个符号,代表着对一切人类权势和权柄的终极颠覆最终在十字架上完成了。
人性习惯尊上压下,当居上位的领袖主动降卑,原有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都将被打破。领袖都为人洗脚了,我们哪还可能翘着二郎腿呢!耶稣你是谦卑了,别让我们难做啊,我们还怎么压迫下属啊,你压缩了我们的生存空间!官场难容清官、劣币驱逐良币,就是这个缘故。耶稣的生平充分证明,既有体系中属神的人并不比世人更愿意接受神带来的改变,他们因为曾经的撇下所赢得的地位和利益不欢迎被冲击,他们甚至会用属灵的理由拒绝被调整。撇下,意味着不断撇下;跟随,意味着一直跟随。停止就意味着一切归零。
对彼得的拒绝,耶稣坚持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只有耶稣可以洁净他,让他享有与主同在的生命。洗脚所预示的十字架的工作才能真正连接门徒和耶稣。基于十字架的连接才是真正的连接;与耶稣的受苦有份,才能与耶稣的荣耀有份。
彼得此时回答:“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本来洗脚充满了喻意,如同耶稣进行的一场行为艺术。现在彼得把洗手和洗头都搞进来,这种有意或无意的搅局,把艺术的象征变成了个人卫生问题,引人把焦点完全放在“洗”这个动作本身,认真的好像搓澡。耶稣再次强调,他不是在澡堂聊天而是对着广场发言。耶稣坚决要完成洗脚这个举动,藉此表明人类群体中被罪污染的权力必须被十字架的爱所颠覆,不容打岔晃点,不容避重就轻。祂要来重新定义荣耀的标准,从精英权贵中脱离,完全与弱势阶层和边缘群体认同。
世间枭雄以杀人来革命,耶稣基督以洗脚来革命。唯有祂能。但凡革命,的确都要流血,领袖流别人的血,耶稣流自己的血。耶稣放下权力,不久十字架就来到了。
权柄是为与魔鬼争战
当我们认清自我、愿意效法耶稣去爱,我们就会遭遇第三个根目录问题的辖制:被污染的权力结构和运作方式。当不法的事增多,人的爱心就渐渐冷淡了。这不法的事,主要来自被罪污染的权力。权力会玷污、磨损、扭曲爱。耶稣的路,门徒也要踏上,不一定是肉身被钉十字架,但一定是向权力欲望死,向要做头的欲望死,向使用权力管辖他人的心态死,向喜欢居上位、颐指气使而不肯做仆人的欲望死。时时警惕权力的威胁,我们的爱才能经受考验,我们才能活出爱。
耶稣清楚宣告“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反而是要服事人,还要舍去自己的生命,做许多人的赎价”,“你们中间无论谁要为首,就要做大家的仆人”,这是对人类权力架构的彻底更新,他带来的才是真正的革命,信祂的人因此必将成为搅动天下的人。

耶稣洗完了门徒的脚,接着就以老师和主的身份教导他们:“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做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耶稣提醒门徒洗脚的次序,祂先洗门徒的脚,然后才让他们彼此洗脚。神先爱我们,然后我们才能彼此相爱。世人都想寻找一个恩主去跟随,我们却在主恩中被建立。
这里我们要注意,耶稣并没有因为取了奴仆的样式谦卑服事众人,就轻易放弃属灵的权柄,变得唯唯诺诺大气也不敢出。祂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使命,那是他作为领袖的责任所在,他给门徒树立的是仆人领袖的榜样。
人无法同时协调这两个身份,我们常常见到两类牧者:一种是服事人的需要,传道传道,随传随到,被弟兄姊妹叫去修马桶、接孩子,不敢拒绝,讨好人;另一种高高在上好像教主,和你握手都让你感觉好荣幸。这种领袖怎么会洗你的脚?当然,他也不会把自己的脚让你洗,因为他要藏起他人性的一面,领袖的脚脏不脏、臭不臭?领袖不愿向人敞开自己的软弱,就发生在领袖跌倒的前夜。彼此洗脚,同样有互相体恤软弱的意思。在一个彼此洗脚的团契里,你很难把那个坐在你旁边伸脚进同一个水盆里的人当作偶像一样崇拜,也不至于因为他的袜子上有洞而绊倒你、影响你和神的关系。
今天,权力的腐败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主耶稣已经胜过一切执政掌权的,并要再来审判所有自以为坐在审判位置上的权柄。教会是群体生活的更新,训练我们健康地处理群己权界,警醒权力的腐蚀。
教会的权柄在主耶稣的手里,因为领袖就是承受攻击、与撒旦争战付出最大的人。耶稣与魔鬼争战并得胜,废掉死权,释放每个跟随者可以自由地去爱。彼得虽然当时不明白,但在多年之后,在他经历了自己的软弱被主的赦免重新建立,他才彻底明白自己的使命: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