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失去女儿的拉结,面对深陷丧女痛苦无法饶恕的艾米发出呼喊:“我的女儿也死了,我也想对世界大喊大叫。但我不愿让自己的心变成一个爱与恨的战场,那会伤得更重。我们受伤够多了,我们必须按上帝要求做,必须选择爱。”
《境界》独立出品【影评】
文|石衡潭
播音|家内 后期|Link
吉迪恩:“他确实做了邪恶的事。你可以恨他,恨多久都行。但你告诉我,恨会让你感觉好点吗?”凯蒂:“其实不太好。”吉迪恩:“仇恨是一种很沉重、很饥饿的感觉,伴随而来的是无数锋利的齿牙,逐渐蚕食整个心灵,让爱无处可置。幸运的是,上帝明察秋毫,他就是会施以惩戒的那一位。所以我们无须把这些可怕的仇恨记在心里,我们可以选择饶恕。”
我们所谓的饶恕,是对伤害我们的罪犯的心灵说话,其真实的含义应该是:我不在永恒里定你的罪。因为这不是我们的事,而是上帝的事。
什么是饶恕?饶恕如何可能?什么人什么罪可以饶恕?难道杀人犯杀人罪也可以饶恕吗?这些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以如此尖锐的方式提出来,更是中国人所不习惯的。这却是一部根据真实案例所拍摄的电影《阿米什的恩典》给我们提出的严峻问题。
送奶工查理·罗伯特持枪闯入宾州的一所阿米什人 (Amish)学校,枪击10名6到13岁少女,造成5人死亡,最后自己饮弹自尽。作为死难者的父母、亲人和社区,应该如何面对?是仇恨还是饶恕?
大多数阿米什人在第一时间选择了饶恕。案件爆发的当天,阿米什长老就带着包括受难者玛丽·贝斯的父亲吉迪恩在内的二人代表阿米什社区去探望肇事者的妻子与父亲,当时后者担心他们是来兴师问罪的,可没有想到他们带来的是饶恕的决定。
吉迪恩说:“你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我们也为你哀悼。”长老接着说:“我们过来告诉你我们饶恕他。”
罗伯特的妻子万分惊讶,不敢相信,长老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
此语出自于《马太福音》6:14,它揭示了饶恕的真谛,也指出了人饶恕力量的来源。原来一切的罪最主要的是针对上帝的,就是说一切的罪首先是对上帝的得罪,得罪人还在其次。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加害于我们的人其实是同样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同样犯了罪,同样得罪了上帝,只是在犯罪的方式和程度上略为不同而已。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马书》3:23)既然上帝饶恕了我们对他所犯的罪,我们也理当饶恕别人对我们所犯的罪。这就是上帝的逻辑,更准确地说是上帝的恩典。
然而,吉迪恩的妻子艾米却想不通,她拒不接受罗伯特妻子的道歉,也不愿意接受来自她的帮助,她要坚持自己的仇恨。她认为仇恨才是对女儿的忠实与纪念,而丈夫的饶恕则意味着对女儿的背叛与遗忘。艾米甚至打算带着幸存的小女儿凯蒂永远离开阿米什社区,去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她还指责丈夫吉迪恩把女儿当作信仰的祭品。
吉迪恩:“你嘲笑我们的信仰?信仰是我们惟一的财富。”艾米:“不,我们曾经比现在富裕得多。我们有玛丽·贝斯。孩子才是无价之宝,你却轻易地饶恕别人使女儿显得一钱不值。”
在这里,我们看到艾米在遭遇失女之痛时,不仅情绪失控,而且信仰低落,她把女儿玛丽·贝斯看得高于信仰,高于上帝,她甚至对上帝也发出了质问:“什么智慧?为什么上帝要让这么美丽无辜的女孩被屠杀?”那个同情她的女记者的观点也与之相近:“并不是所有事物都由上帝掌管。小女孩们不该死在学校里。”这是大多数人的逻辑。
就是因某种特殊事件与境遇而与上帝较劲,指责上帝不公。我们以为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完全的答案,一个圆满的结局,不然就是上帝的错。其实,生活不是这样,信仰更非如此。因为,神说:“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以赛亚书》55:9)人不接受上帝的安排,不遵行上帝的教导,这就是罪,不管处境如何。
那么,罪从何来?罪的实质又是什么呢?罪是由魔鬼所引诱的,又是人所犯下的,罪的实质就是离开神,不要神,悖逆神,最大的罪就是不相信神的罪。在这一点上,艾米其实与罗伯特有着一致性。罗伯特因为爱女夭折而决定向上帝复仇,这就是他制造枪击案的原初动机,而艾米的不饶恕最后也同样指向上帝,如果这种情感继续下去,也就与罗伯特相差无几了。
当然,她最后转向了。罗伯特也并非一个天生的罪犯,在他妻子的眼中,他曾经是一个忠实的丈夫;在他儿子的心中,他也曾经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们都不相信这件可怕的事是他干出来的,儿子甚至以为是人们搞错了,而真正的凶手却已经逃走了。这是对我们习惯思维的挑战。我们总以为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而实际上,好人与坏人并非固定不变,在每一个瞬间都可能逆转。
当然,在上帝的眼中,没有一个义人,都是偏行己路。就是说:我们要随时对魔鬼、对罪恶保存足够的警惕。“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书》5:8)“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雅各书》1:15)罗伯特其实也是一个被仇敌魔鬼所吞噬之人。这也是人们饶恕他的理由之一。在举枪犯罪的那个时刻,他是被魔鬼所掌控了,失去了真正的自我。
为什么要饶恕?为什么要爱仇敌?这是因为只有来自于上帝饶恕和爱才能帮助我们挣脱魔鬼的引诱、罪恶的捆绑,使我们安稳在上帝的怀中。不饶恕与仇恨只能是让我们中魔鬼的诡计,让我们变得与伤害我们的人一样。
正如在查理的葬礼上阿米什长老所说:“在这世界上,我们不能否认邪恶的存在,我们不能否认即便是最虔诚的人也会被黑暗动摇,犯下罪恶的行径,罪行留给生者难以承受之痛,但正如阿米什的弟兄姐妹所展现的,当我们不再因为痛苦而寻求报复,当我们敞开胸襟迎接宽恕的治愈之光,黑暗便被放逐……”
选择饶恕与爱,意味着我们降服于上帝的主权之下,认同上帝的公义、慈爱与智慧,顺从他的一切作为与安排。“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约伯记》1:21)
阿米什长老说:“饶恕来自开放的胸怀,它的产生不需要条件,否则就不是真正的饶恕。”我们的胸怀向谁开放呢?就是向上帝开放,就是让上帝进入我们心中,让上帝来做主行事。
其实,人没有权利去饶恕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只有上帝才有这个权利,如果上帝都饶恕了,我们也只有选择饶恕。上帝不要我们抓住自己的权力不放,上帝要我们松手,他会施行公义的审判,不劳我们操心与干预。“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艾米最后饶恕了罗伯特,是因为她从被抢救过来的吕蓓卡那里知道了自己女儿的心愿:“我女儿死之前,在心里已经饶恕了他(凶手),我不能辜负她的心愿。”但女儿的心愿最终是上帝的心愿,因为玛丽·贝斯是按照上帝的心愿来饶恕杀死自己的凶手的。
她对罗伯特说:“会的,我会为你祷告。”关于什么是饶恕,吉迪恩说:“饶恕并不代表遗忘,甚至不意味着赦免,查理最后会站在上帝的面前,但是我们也相信如果我们坚持着自己的愤怒和怨恨,那我们就是惟一受惩罚的人。”是的,饶恕甚至也并不意味着要免除罪犯在人间所受的惩罚。若是罗伯特没有死,他是要由法律来定罪的。
我们所谓的饶恕,是对伤害我们的罪犯的心灵说话,其真实的含义应该是:我不在永恒里定你的罪。因为这不是我们的事,而是上帝的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服上帝的安排,遵行他的教导。
俄国东正教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曾经说:在现世,上帝要问人类第一个杀人犯该隐的问题是:“该隐,你兄弟亚伯在哪里?”而在永恒中,上帝要问被杀的亚伯的问题是:“亚伯,你兄弟该隐在哪里?”现世的惩罚与永恒的审判,孰轻孰重?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饶恕与爱也是上帝给我们的一个礼物,靠着它们,我们才能够度过苦难,抚平创伤,恢复生机,我们才会生活得更美好,更平安。吉迪恩与小女儿凯蒂的对话说明了恨的无能与可怕。吉迪恩:“他确实做了邪恶的事。你可以恨他,恨多久都行。但你告诉我,恨会让你感觉好点吗?”凯蒂:“其实不太好。”吉迪恩:“仇恨是一种很沉重、很饥饿的感觉,伴随而来的是无数锋利的齿牙,逐渐蚕食整个心灵,让爱无处可置。幸运的是,上帝明察秋毫,他就是会施以惩戒的那一位。所以我们无须把这些可怕的仇恨记在心里,我们可以选择饶恕。”
同样在惨案中失去了女儿的拉结,也面对深陷丧女痛苦无法饶恕的艾米发出这样的呼喊:“我的女儿也死了,我也想对着这个世界大喊大叫。但我想得更多的是,我不愿让自己的心变成一个爱与恨的战场,那样只会伤得更深重。我们受的伤够多了,我们必须按上帝的要求做,我们必须选择爱。”
阿米什长老也坚定地说:“我们不会让仇恨进入我们的心灵。”这都是出自于他们对圣经原则的坚持:“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罗马书》12:21)
饶恕与爱还是上帝对我们信仰与信心的考验与检验。吉迪恩说:“饶恕别人并不容易。上帝不会让我们总是一路平坦。我所知道的是,当一切如意时,并不是真正的信仰,只有当我们的生活轰然倒塌时,我们才有机会树立真正的信仰。”
这段话可以视为旧约时代先知哈巴谷宣告的回响:“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 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稳行在高处。”(《哈巴谷书》3:17-19)
影片在展示阿米什恩典的同时,也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做了思考。有人问长老:“你能不能不走基督之路而像我们一样看电视呢?”长老回答:“这是个十足的诡计。如果我们因世俗的追求而分心,我们又如何能显示对主的虔诚?我们保持简单的生活,这样我们通往天堂的路就会宽广,畅行无阻。”
简单生活固然很好,可简单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简单呢?是否不看电视,不坐汽车、不用电话,不读高中,就算是简单呢?
这种简单是否是走基督之路所必须的呢?我们看到艾米一直在为自己的姐姐而报不平,她因为再婚嫁给一个外乡人而被社区隔绝,善良的吉迪恩也坚决与她划清界限,并不让妻子接受她的礼物以免受其影响。艾米正是因为这点而对丈夫大为不满:你可以饶恕一个杀死女儿的罪犯可为什么不能理解一个渴望幸福的寡妇呢?
是的,保持纯正的信仰也许不是简单地靠与世隔绝来解决的。玛丽·贝斯也渴望读完高中再来做小学教师,这种决定没有影响她的信仰。
阿米什遭难时,也得到了外面人的帮助,包括搭乘他们的汽车,使用他们的电话,接受他们电视台的采访等等。而如果小学老师在持枪人闯入时采用电话报警而不是用马车去告知邻人,是不是会更能争取时间,从而让惨案的损害程度降低呢?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阿米什人对信仰的忠诚是值得赞赏的,可他们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也许只适合于他们自身,而不宜推广。
这一回,艾米没有离家出走。可是,我们能够担保下一次吗?玛丽·贝斯要是活着,是不是也会奔向外面的世界呢?还有正在成长的凯蒂以及那些幸存下来的孩子们,他们是不是要有更开放的生活呢?
既然饶恕来自开放的胸怀,那么,我们的胸怀就不只要向上帝开放,也要向邻人开放。而这邻人也不只是罗伯特的妻子与父亲,还应该包括像记者一样的许多关心与关注阿米什社区前途与命运的人。
(经作者授权,摘自《光影中的信望爱》 一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8月出版)
片尾曲:Amazing Grace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