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会无期》上映,一位朋友是导演韩寒的研究者,看后非常失望,认为没有深度,流于肤浅的段子。他认为,因作家导演年少成名,人生缺乏挫折和丰富的经历,写出的剧本难有深度。我觉得一个人是否有深度,与他经历多少风浪,走过多少高山大海没什么关系。而在于他有没有得着真智慧。
《境界》独立出品【影评】
文 | 疏桐
平凡之路通向生命的归宿?
电影《后会无期》上映之前,主题曲《平凡之路》在一夜之间火遍朋友圈。我在户外登山时,反复播放这首歌,感受着朴树的人生感言:
脆弱地骄傲着,这也曾是我的模样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听着听着,我不禁疑惑:平凡才是唯一的人生答案?什么是平凡?什么是甘于平凡的心态?享受平淡人生,宠辱不惊,就算是看透人生了吗?
“曾经失掉所有方向”,是堕落还是抑郁了?如何被救赎?洗尽铅华后,与普通人一样娶妻生子,与孩子一起看花看月亮晒太阳,就足以称得上“甘于平凡”、“找到唯一答案”了?
如果人生流于虚空,人还活着干什么?然而无数年轻人,不加分辨照单全收:没错,我们都是平凡人……
电影《后会无期》上映,一位朋友是导演韩寒的研究者,看后非常失望,认为没有深度,流于肤浅的段子。他认为,因作家导演年少成名,人生缺乏挫折和丰富的经历,写出的剧本难有深度。我觉得一个人是否有深度,与他经历多少风浪,走过多少高山大海没什么关系。而在于他有没有得着真智慧。
我是一个编辑,职业目标是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作者。有时我也鼓励朋友们拿起笔写作。这些80后女性,代表着城市新阶层:受过高等教育,拥有稳定体面的工作,结婚后即拥有房子、车子。若单身起码也是生活无虞可以时而小资一下的白领。
大学毕业后,我日渐感到与朋友们在心灵上的远离。虽然如今通过朋友圈可以每天了解彼此动向,但我看到的只是她们又去哪儿玩了,又买什么包了,又吃什么菜了,信用卡又要刷爆了,或间或抱怨下又要加班了,又想买什么而没银子了……
我不是那种只会和大家嘻嘻哈哈的朋友,我不关心你吃喝玩乐了什么,我希望能和朋友分享生命中的刹那感动,拥有相视一笑无需多言的默契。
我曾试图和她们聊一些比较深入的话题,了解到她们人生宗旨大体是:快乐就好;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养家;我们太穷了,就是个打工的;我早就没什么梦想了;哦,我的梦想就是让自己和家人幸福地生活……到此即止,无法再深入下去了。我学会了适时闭嘴,不然我若说多,她们估计会觉得我很奇怪或自以为是故作深沉。
为此我感到孤独忧伤:我似乎已没什么朋友了。当我鼓励朋友们写点东西时,她们的反应是:早就写不出字了。其中有位同窗好友,我俩在高中时经常对诗,就某景某情互创古体诗相赠。她写古体诗的水平远在我之上。如今她已是IT“白骨精”外加文艺女青年。她也是为数不多愿意和我敞开内心畅所欲言的好友。
然而当我鼓励她重拾文笔,写写文字,她却说现在静不下心,活得太肤浅。我继续鼓励:肤浅只是表象,那不是真正的你。她的回答挺有文采:空洞的双眼,怎么看得到繁华的世界与内心,我已变得空洞洞了。然后是流宽面条泪的表情。
我很想知道,她如何变得自认为的肤浅空洞,是被所在城市上海的烟火气沾染了?上海有位80后吸金青年作家,导演了《小时代》。因《小时代》图书实在太畅销,我忍不住买一本学习,快速翻完全本,这书成了唯一一本我转手就送人的书,并且写了一篇日志吐槽了下我的愤慨:除了奢侈品集结,火烧过后什么也留不下。
最美的大学同学自杀了,我也不想活了
我不读诗,但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的一句诗,却早在我未曾有什么人生经历的初中时代,就深深撞击了我懵懂混沌的心,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常常想起那句诗,然后五脏六腑如大海涨潮一般,将潮水直涨到眼睛,似要化成眼泪汹涌而出——“如果我帮助一只受伤的知更鸟重返巢中,那么我这一生,就没有白活。”
刚进入青春期的小小少女,哪懂什么“人生价值”的含义,更遑论“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我就是一个小孩子,听语文老师提到这句诗时,我在脑子里想到的是:一个瘦弱苍白的小姑娘(就像我一样),从树下捡起一个小麻雀(那时的我只见过麻雀,也有用手捧小麻雀的亲身经验),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然后单手爬树,把麻雀放回巢中。别以为这样做很容易,不容易的。
“原来,哪怕做成这样一件事,我的人生就可以不算白活啊!”这句诗,仿佛向十四岁的我打开了世界的大门,我看不清门里的世界,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从门里散发出来的光,这光充满了门,洁白明亮却柔和,一点也不刺眼,非常温柔,非常温暖,仿佛有个声音透过光向我召唤:“不要怕孩子,到我这里来,你不用非要考试拿第一才能被爱,你不用非要考上重点大学才值得被爱。我爱你,哪怕你只能帮一只小麻雀回巢,我也爱你,那就够了。”
那句诗带给我的光随着日益繁重的课业,变得微弱,但从未熄灭。直到我徘徊在北京一所知名大学的校园里,但我望着一座座教学楼,脑子里想的是从其中最高的一座跳下去的情景——大二,我满了二十岁,可是我活不下去了,因为我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非典刚过,瘟疫让很多人死去,未来还会有更多人死去,也包括我。
已经死去的人里,有一位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她是我们班最漂亮的女生,是北京姑娘,是校舞蹈团成员。周四我和她还在图书馆里遇到,彼此吐槽着因为非典回家一学期没上课却要直接考试的巨大压力。她怀抱着参考书,对我微微笑,白皙精致的面庞散发青春的光芒。
这是我和她的最后一面,也是对她最后的回忆。之后就到了周六,别的系传来我班有人自杀的消息,我根本不相信,这玩笑开得太离谱了。然后就是周一,全班哭成一片,然后就是全班每个宿舍出一个人坐车好几个小时去郊区送她最后一程……
她为什么不要活下去了?据说是为情所困,据说是抑郁症,自初中起自杀数次这次终于成功,据说……
我想象她独自一人,躺在宾馆里静静等待死亡降临的样子,她害怕吗,是否知道死后会去哪里?还是说,她只是需要安静死去,告别这世间的一切,生无可恋。
是的,生无可恋。当我仰头望着高高的教学楼时,我就是这样对自己说。这世上还有什么好恋的呢?父母?他们期待我考上好大学,上了大学后选个好专业到时候找到好工作挣很多钱。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我必须要成功?必须要上大学有好工作他们才爱我?如果没有做到,得到的就是讥讽:你不听我的话就等着以后后悔吧!
如果我必须怎样怎样你们才爱我,那这种爱我不要了,我不想要!朋友?他们喜欢我愿意和我做朋友,是因为我还算所谓的优秀,而男性朋友,可能更多是因为我年轻可爱。此外还有什么?
思来想去,原来我不过是个没人真正爱着的可怜家伙。什么年轻美丽、热情开朗、天资聪颖、家境优越、教育背景,都离开我去吧!如果我要靠着这些“资本”才能得到爱,那我不要这样的爱!这样的爱满足不了我空虚的内心,解不了我心田的渴。这些爱的对象不是真正的我,那个虽然瘦弱苍白,但也要努力帮助一只受伤的小麻雀回到巢中的小姑娘。
我知道,我生病了,我需要得到医治,不然,迟早我会将“生无可恋不如不生”的念头付诸行动。我的大学里有全国闻名的心理咨询机构,我去求助了。我对着咨询师哭哭啼啼讲了很多,然而那个最深的疑问却无法说出口。倾诉一番出来,我感觉轻松了一些,但也明白,这种水不能永远地解渴,只是暂时的而已。所以我没有再去。
我去了图书馆,打算看看哲学方面的书。可是看到第一页我就困了。而且,那么多有成就的哲学家,最终都自杀了——他们的情况看来比我还糟糕。
暑假,我没有回家,希望能找到活着的理由。艾米丽告诉我,哪怕我帮助一个小麻雀,那么我这一生就没有白活。真的可以这样吗,人生的意义可以如此容易实现吗?人可以如此轻松地活着吗?我轻松不了啊!
我拿着《新概念英语》坐在花园里背英文,因为同学们都在忙着考托福GRE,他们不是为了出国,就是为了考这些试本身,这样可以让他们很忙碌,也显得很充实。我不知道未来我要做什么,但我知道我必须很优秀,优秀的第一表现是说一口流利的英文。
与捧着受伤知更鸟的女孩艾米丽相遇
在我内心最软弱的时候,那是八月初的一个清晨,阳光明媚但不炽热。一个女孩静静地来到我面前,用小小的声音问我:“同学你好,我是基督徒,我可以向你传福音吗?”我抬头看她,穿着非常朴素,长相平凡,眼睛里却透出清澈坚定的光。我心一动,挪了位置说:“好啊,请坐。”于是她开始讲福音,讲她从小到大的见证。当她讲到:“神先爱我们,他无条件地爱我们,只因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让我们与神隔绝,但借着耶稣基督的宝血和十字架,我们得以与神和好,重新成为神的儿女。”我知道我应该找到答案了。之后她带我去教会,又参加了退修会。
从听到福音到口里承认心里相信,我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来,我天天祷告,只要醒着,无时无刻不在祷告,就是告诉那位不知在哪儿的神我的所思所想所需要的。我太想拥有那份无条件的爱了,太渴望拥有真正的亲密关系了,我的心太渴了……
如果那爱来自我从没见过听过的神,那神啊,请让我认识你吧,我需要你。而且这位神不能是我的幻想,他不能活在我的想象里,因为人是无法自欺的,我需要的不是精神寄托,我需要的是真实的有力量的爱!
当我口里承认心里相信基督耶稣是我的救主以后,我开始了与神的蜜月期。当我重新走在校园里,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木,修剪过的篱笆,我想到了一位弟兄告诉我的话:成为基督徒后,就拥有了属灵的眼光,看待一切都和以前不同了,一切都是新的了。因为我知道它们是谁创造的,也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为什么活着了。
信主后,我才真正了解了艾米丽,原来她是一位虔诚的神的女儿;我才真正读懂了那句诗——“如果我帮助一只受伤的知更鸟重返巢中,那么我这一生,就没有白活。”那句诗里向我显现的门,门里的光,我已经认识了,并且那门已经打开,我已经进去了,拥有了新世界的身份!
艾米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一栋小房子里,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她从未有过什么旅行。她过着没有远足、没有工作、没有嫁人生子的平凡人生,甚至没什么朋友。她的人生在世人看来何止平凡,实在是贫乏!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也没多少书籍的年代,她会有见识吗,她难道不空虚吗?当然不!“她的诗让我们得以分享她深刻的思维——那关于死亡、永恒、自然、爱与诗的哲学。”查德·蔡斯认为,“她与惠特曼是美国诗歌成就最高的人”。亨利·詹姆斯认为,她的作品是“灵魂的风景画”,全世界都公认,“艾米丽·狄金森是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
对于基本不读现代诗、读也读不太懂的我,她仅用一句诗就让我看到了通往新世界的门,她是我心中深深折服的充满真智慧的伟大诗人。为什么她能如此深刻,如此充满智慧,在那样狭窄闭塞的环境和乏善可陈的经历下,写出打动全世界的诗篇?而在空虚、肤浅、空洞充斥的大氅下,反而有不少是可以全世界旅行、交游广阔、生活看上去还挺丰富的人。
当我从《圣经》中读到了也是如诗般的句子,似乎若有所悟——“认识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使徒信经》里有一句是:我信圣徒相通。当我同样成为神的儿女后,再次捧起艾米丽的诗,我终于在那棵树下,与捧着受伤知更鸟的女孩艾米丽相遇:你好艾米丽,我终于认识你了。
【境界回声】
回应《中国男人和中国女人,到底谁配不上谁?》
1.《境界》一读者:“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赫然登载于各大门户网站,引来轩然大波,各界人士纷纷发表高见。广州日报特意搞了调查,六成受访女士赞成,七成受访男士反对。究竟透露出什么信息?
笔者以为,此话题论调表明中国女人已不再仰视中国男人了。至于穿着打扮不时尚、邋遢,都是托词,女人是感觉动物,她只是表达她的感觉,至于究竟什么是时尚,女人未必真正概念清晰。
为什么女人不再尊重男人呢?一是女人的社会地位已经大幅度提高了。无论政界、工商界、演艺界,叱咤风云的女强人如过江之鲫。二是中国的大学,女生数量开始领先男生。三是感情婚姻家庭上,女人越来越居于优势地位。四是很多男人道德修养欠佳、行为不端,被女人蔑视。
房价是男人心中挥不去的痛,没房的男人女人不会睬你。买了房的男人多半囊中羞涩,也就潇洒不起来了,连约会都要盘算银子够不够,女人能看得起你吗?
当然,持此观点的女人多半感情上不幸福,而对此反应激烈的男人多半也是处于水深火热的男人。男女意见相左,意味着两性间的分歧越来越大。看似不经意,实则非常危险。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男女不相互理解,家庭就不稳定,有人说,中国迫切需要一次心灵上的大洗礼,我期待这一天。
2.姬磊(济南):上帝起初创造的人是美好的,人天真的依赖和顺从上帝。后来魔鬼一句引诱的话导致人的背叛,我们开始怀疑这个男人和女人到底谁配不上谁,就是人堕落的产物。判断男友或女友是否适合你,需要回归到造物主的命令中。
3.天上的爱火(马鞍山):男人女人都是人,而人是由上帝命名的,只有上帝的命名才是完全的,因为其内涵是上帝的形象,而当上帝的形象被异化时,人的异化就不稀奇了。
4.薛莹(武汉):基督信仰承认人性的软弱,怜悯人性的索求无度,因为亚当和夏娃在被赶出伊甸园时,已经注定了因罪死亡的结局,生命本身的所有收获都没意义,只有用来彰显上帝的作为并赎罪,为死去而活着,才是有意义的。安徒生是虔诚基督徒,不理解圣经就不能准确理解他的故事,《海的女儿》不是一个悲剧,对小美人鱼来说,灵魂才是生命最好的礼物,王子不是。
5.糖小紫(合肥):圣洁而谦卑,与人无伤。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