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不叛逆—— 从homeschool到赴美读高中

小别离,不叛逆—— 从homeschool到赴美读高中

导读:反映中国青少年中考和留学的电视剧《小别离》最近全国热播,该剧通过平民、精英、富豪三个家庭的不同故事,呈现了中国家长的阶层焦虑,现在,也有不少基督徒家庭的青少年选择留学国外,那么他们有什么样的成长故事,又是如何面对异国他乡的这场“小别离”?

《境界》独立出品【节日特稿】

文|喻书琴

录制:starry

放弃高管的全职妈妈

张庆棠弟兄和陶丽姊妹是北京的一对基督徒夫妇。庆棠弟兄出生在内蒙大山深处,个性豪爽、为人真诚、富有胆识、爱好文学,现为主内独立出版人——青橄榄书殿创始者;陶丽姊妹出生在内蒙舞蹈世家,气质优雅、声音温柔、情感细腻、爱好艺术。

1998年,他们喜结良缘。2000年,他们生下一个男孩,按蒙古语给他起名为奇歌夫,意思是“棒小孩”。

奇歌夫1岁半时,身为公司企业部门经理的陶丽姊妹日益发现,要想兼顾事业和家庭几乎不可能,一根蜡烛两头烧的她挣扎了很长时间。“毕竟,职场带给人的成就感和优越感,的确让女性很难放弃。”

所幸另一位基督徒姊妹给了她很多帮助,对方劝慰道:“也许,你可以调整一下人生秩序,回到家学习如何养育孩子。从整个人生来看,当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要比工作的责任重要许多。”

于是,她选择了回归家庭相夫教子。虽然当时还属于北漂一族,家庭经济压力很大,但做主内文字事工出版的庆棠弟兄依然支持并理解妻子的选择。

此后,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进入北师大教育学院,进修儿童心理学,攻读学前教育学和儿童心理专业的在职硕士。从小热爱音乐舞蹈的她也同时开始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和Music Garden课程。

“这些课程改变了我的心态,也带给我全新的艺术教育的理念,奥尔夫教育将音乐、动作、语言和戏剧紧密结合在一起,每一天,我带着孩子在音乐里律动,我从小爱艺术,现在终于把喜欢的专业,运用在自己孩子身上。”陶丽姊妹一边回忆,一边感恩。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培训时她认识了著名的小橡树幼儿园的创办人王甘老师,也非常认同小橡树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不过小橡树的费用很高,负担不起。于是,只有默默祷告求神开路。最后她如愿以偿到小橡树幼儿园做奥尔夫音乐的兼职老师,儿子也可以在小橡树上幼儿园。就这样,奇歌夫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三年童年时光。

“再富不能富孩子”

一晃,奇歌夫6岁了,到了读小学的年龄。他们本来可以通过关系进入北大附小,但夫妻俩更希望儿子从小能接受基督化教育,敬畏上帝,渴慕真理。这时,正好北京第一所有办学资质的基督教小学成立。于是,他们经过慎重祷告后,决定选择入读。

那时学校在昌平郊外,而他们住在朝阳区,为了孩子,他们搬家到昌平。陶丽姊妹再次成为陪着孩子上学的妈妈——学校的兼职音乐律动老师。

“这段经历对我和孩子都帮助很大,我能更多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了解学校也能及时关注儿子,孩子、家长、学校之间能够形成良性的沟通循环。”陶丽姊妹这样回忆道。

而与此同时,庆棠弟兄在日记上这样记录道:

“儿子学校有钱的家庭不少,在孩子的心中不可避免地留下攀比的烙印。谁家的车好、谁家的房大、谁谁假期去某某国家旅游啦……常听儿子挂在嘴边。无钱无户口有信心的我们,是落在富人堆里的穷人。于是时常就此问题与儿子谈心。鼓励他要常存感恩的心,为每天的阳光雨露、花草树木感恩,为每天所拥有的衣食住行感恩。因为每天所拥有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最恰切的,多一点贪心,少一点难过。儿子当时都能理解,过不了几天,又会翘小尾巴。

“生活富足了,崇尚有爱尽情流的父母们,再苦不能苦孩子,需要警醒反思。切勿矫枉过正,过犹不及。

“再富不能富孩子。爱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在他们未成年时半藏半露,露的是你爱孩子的一颗完全的心,藏的是你放纵沉疴的溺爱。藏的是智慧,千万别让孩子从小迷失在你的无原则少界限中。孩子长大了,父母要学会智慧地把爱深深藏起来,给他们插上坚强有力的翅膀,经风雨见世面,健康淡定地面对挫折苦难。你既然不可能保护他们一辈子,不如尽早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单飞。在不超过他们所能承担的前提下,尽早开展挫折教育,对孩子有益无害。”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新学期儿子的学校将搬至新校址,我决定让他一周两天乘快速公交上学,让他能常回味感恩有车日子的美好。当然我会陪他一段时间,送他一程。”

Homeschool,母子常常抱头痛哭

然而,3年后,夫妻俩发现学校逐渐偏离了之前的办学方向,学校内部管理也出了一些问题,不由得起了离开之意。可是,离开后又去哪里呢?

那时,有朋友建议他们在家教育(homeschool),不过,在2010年左右,homeschool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本土化的理论及实践也是寥寥。陶丽姊妹颇为排斥,没有信心,因为夫妻二人都是学俄语的,没法教孩子英文,而那时儿子的英文已经远远超过父母。

“我当时向神祷告,如果要进行在家教育,需要三个印证。第一个是儿子愿意离开学校,因为他的成绩很优秀,学校有喜欢的老师还有很多好朋友,未必舍得离开学校;第二个是自己能够转变思想,接受homeschool的理念,有信心教孩子;第三个是能进入homeschool的家长互助联盟。在我看来,这三个印证都不容易。

但没想到,征求儿子意见时,他很欣然答应试试看;有几个妈妈鼓励我,并且也看到了周围几个做homeschool的家庭和孩子的变化,我也有信心愿意尝试一下。此外,芥菜种的couple互助小组也答应吸收我们加入,就这样,三个印证都被成全。于是我们开始进行在家教育。”

那时,陶姐和奇歌夫一起做时间规划,列出课表,奇歌夫在家按部就班的学习。每天早晨母子俩一起读圣经。除了正常的课业以外,还有足球课、篮球课、游泳课、油画课、钢琴课,每周还有一次参加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合唱团的排练。每周有两天的时间去芥菜种互助小组,10多个孩子一起集中学习英文、历史、科学、演讲课。

奇歌夫从小听力就非常出色,听力好的人在音乐和语言方面一般会有突出表现。果然,奇歌夫在这两方面显示出了他的天分,由于音准比较好,在合唱团被安排在声部结合处,不容易被带跑;学习语言也不怎么吃力,很少见他背单词啃语法,发音很准,学习进步快。由于Homeschool时间比较充裕,陶丽姊妹鼓励奇歌夫上油画课,奇歌夫第一次执笔就画了一幅教堂建筑,老师夸他的空间和色彩感特别好,笑言收他做关门弟子。两年左右,奇歌夫临摹了许多名家的画作。

“homeschool阶段的学习发展了儿子的兴趣和爱好,时间利用得更有效,培养儿子能主动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计划。同时homeschool阶段是母子俩冲突最大,磨合也最多的阶段,”陶丽姊妹感概道,“妈妈和老师,儿子和学生角色转换,一天24小时真实地面对面,我们经常在冲突之后抱头痛哭,然后一起祷告,我们的家庭关系倒是得到最深的重建。”

而庆棠弟兄则感慨道:“没有一定心理素质的家长,做不了homeschool。太不容易了!”

一年半后,奇歌夫向父母提出想回到学校上学,于是他又进入Rising Eagles HomeSchooling全英文学习,就这样,homeschool的学习告一段落。

又过了两年,奇歌夫向父母提出希望能去正规的、有大操场的、学术优秀的学校学习,就这样,他考入了世青国际学校。

2012年,作为主内独立出版人的庆棠弟兄,看好了一本基督徒青少年读物《你是我的好朋友:100好朋友黄金法则》,确定出版后马上想到请儿子翻译。一来让儿子清楚好朋友原则,养成正确的交友观;二是可以锻炼儿子的英文。要知道,全家出国旅游都是奇歌夫来充当翻译,他应该可以胜任。而这个12岁的小男孩终于勇敢地接受了挑战。4万多字的书,3个多月就完成了。奇歌夫在译序中说:“我才12岁,不是书中所有观点都能接受,但我相信,那些我接受不了的也会造福其他人。”

2014年,奇歌夫再次接受挑战,翻译完成9万多字的《善与恶:漫画圣经故事》。

而今年16岁的奇歌夫正在为爸爸的公司翻译第三本书,马丁路德的灵修美文《与日信增》,预计2017年出版。

在美国寄宿家庭的挑战

在世青国际学校读了两年后,奇歌夫主动向父母提出想去国外读高中。父母商量之后,觉得儿子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思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都还不错,便答应了。他们只有一个要求——必须选择去基督教中学就读,并且要他自己完成入学申请,不找中介代理。

于是,奇歌夫自己上网考察申请学校,一边准备考托福。当时已经11月中旬,若想第二年赴美念书,必须在12月考托福。而北京的托福考生名额已经报满,只好去内蒙参加考试。

他是考场里年纪最小的考生,也是最早交卷的考生。只复习不到1个月,这个15岁的少年就考出了88分的托福成绩。最后,他被美国历史悠久的基督教中学——惠顿中学录取。

来到惠顿后,英语优异的奇歌夫还是面临了许多挑战,也在各种挑战中不断成长。

一个挑战来自他所在的寄宿家庭。这个家庭四个孩子,两个大学,两个与奇歌夫同校,女主人全职工作,在接送上下学方面无法准时,更不方便奇歌夫参加学校的活动,晚饭一般都是买些汉堡和披萨。

另一个挑战来自他的南非黑人室友。那个男孩不太注重卫生,也没有很好的界限感,让作为独生子女的奇歌夫非常不习惯。

庆棠弟兄说:“儿子待人以恩,很平和、很包容、不激烈。我当时劝他:你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得学会适应环境。他深以为然。”

就这样,奇歌夫听从父亲的建议,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帮助南非的室友,也和他谈心交流,慢慢地,两人成为朋友。

第二年,奇歌夫要求换寄宿家庭,转到了学校合唱团老师的家。但在提出转换申请那段时间,奇歌夫非常煎熬,一来第一个寄宿家庭非常欣赏他,也喜欢他,明确表达希望他能留下来,只是他们的条件有限,二来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而言,说“不”究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重要的是,奇歌夫怕伤害他们。因为他深知这个家庭也有他们的难处,他说:“如果我讲了对他们不利的话,他们也许以后就不能做寄宿家庭了。”

最后,这个少年自己智慧低调地处理好了这件事情。

妈妈,不要每件事都往自己身上扛

每天,陶丽姊妹都盼着和儿子微信视频沟通;庆棠弟兄怕儿子中文荒废了,规定奇歌夫每周写一篇周记,从学校、生活、信仰三方面记录他在美国留学经历,高中毕业时帮助他结集出版,书名就叫《我在美国读高中》。

2016年5月8日母亲节那天,奇歌夫这样写道:

因为中国和美国的时间不一样,我中国的同学们已经在微信中发各种各样的朋友圈的时候,我还在睡觉,为了让我妈能够在母亲节看到我为她写的这篇日记,我就夜里十二点爬起来打开电脑,开始匆忙地打字。

“礼物和祝贺已经具备齐全了,然而有了物质上的,没有精神方面的也不行,所以无论如何还是应该在最后,祝福我妈母亲节快乐,希望当我不在你身边时,你仍然能够从这封祝福中感受到一年前你在商场找到我的时候我对你说的话,这一年里不管我做错了什么,承担责任的已经不再是你和我爸了,而是我自己了,所以你也不再需要为我担心了。

从今天以后你就可以放心地和我爸好好享受二人世界了,没有我每天放学以后用关于学校方面的事情打扰你们,希望你和我爸能珍惜二人世界的每一天,开车的时候我爸开的太猛了,不要再因为差点撞上什么而着急了,而是要因为没有撞上而感恩,不要每件事都往自己身上扛,活得轻松一点,脑门上的皱纹自己就没有了。妈,母亲节快乐!”

陶丽姊妹收到儿子的信后,惊喜交加地回复道:

“儿子,你的祝福和问候,让妈妈激动的不知所措。我的小奇歌长大了!知道关心妈妈,为妈妈祝福,喜悦的泪水让妈妈不能平静。你写的真情实感,爸爸直夸你成熟,说这小子写的真好。还嫉妒了,说啥时候到父亲节。爸爸妈妈一边读信一边流泪,是幸福的眼泪。妈妈爸爸虽然享受着二人世界,你的只言片语和关于你的一切的消息,不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是我们最大的安慰和喜悦。任何时候,关于你的喜悦、成功、挫折、困难、苦恼,爸爸妈妈都是你忠实的倾听者和粉丝。哪怕我们不能帮你解决问题,我们可以为你祷告,可以与你同欢笑同哭泣,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妈妈此时最期待的就是放假回家。”

青春不叛逆,父子两地书

7月,奇歌夫回国,庆棠弟兄特意带儿子度过了特别的亲子时光。教育专家蒋佩蓉在全国八个城市巡讲,他和儿子陪伴同行;他又鼓励儿子参加了某主内机构举办的“信仰与科学”夏令营,而在夏令营辩论赛中,奇歌夫作为反方胜出,并获得最佳辩手。

“我们最欣慰的就是和儿子从小建立了真实坦诚的关系,像朋友一样,在他身上基本没有所谓的青春期叛逆,有什么想法他都愿意分享出来。”

果然,即使是短短的采访过程中,奇歌夫也绝不伪装出温顺听话的样子,相反,这个大男孩常常表达自己的“逆向思维”,但语气始终是温和的,平静的——

“我妈看到我和教会里的基督徒同伴出去玩,就比较放心,觉得氛围会更属灵。而一看到我和非基督徒同学出去,就总是担心,怕我跟着他们不学好。其实真实情况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基督徒的孩子未必都好,而非基督徒的孩子人品也挺好的,不比基督徒差,对我也有好的影响。我觉得不能用信仰来给人贴标签。

“我觉得父母从小还是屏蔽了一些东西。比如,进化论与神创论的冲突;再比如,佛教和基督教的异同。当然,我问起这些问题时,他们会给我看一些基督徒写的科学与信仰思辨的书籍,或者基督徒写的宗教比较的书籍,但这些书都是站在护教的立场来写的。所以,我更想了解无神论者写的科学与信仰思辨的书籍,或者佛教徒写的宗教比较的书籍,看看他们是如何思考的。毕竟这是个多元开放的世界。”

然后,陶丽姊妹便在那里轻轻微笑:“儿子的成熟让我欣慰,虽然他从理性上对信仰有所怀疑,但是我相信上帝的恩典在他身上。”

8月底,奇歌夫刚回美国,庆棠弟兄马上给他写了一封长达5000字的信:

“嘿,儿子,送走你之后,我和妈妈参加了下午的敬拜。回到家和妈妈一起准备简餐,饭后收拾楼下的卧室,妈妈情绪低落,不愿意讲话。我心里遏制不住地想你……”

“我想起那次办《乖小孩大危机》的读书会。毋庸置疑,表面上看来,你具有所有‘乖’的特质,你很顺服,但又绝不是唯唯诺诺、照单全收的“垃圾桶”型。老爸有意要刺探下你心底的真实光景,读书会前,我们关起门来谈了一个多小时,连妈妈都不让听,纯粹是我们男人之间的勾肩搭背。”

“老爸谢谢你跟我说真心话,而且也毫不保留地表达出与我们不同的自己的观点。其实老爸一直都相信有神的恩典在你身上……那天的谈话让老爸更加确信。我说当一件突发事件摆在你面前,促使你判断是非对错曲直的下意识的标准是什么?你稍加思考地说:肯定是你们从小教我的那些东西。你们从小到现在,一直都这样带领我。”

“老爸当时很开心,说这些东西不是别的,就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三观就是信仰所塑造成的。虽然你说这信仰是我们的,是我们给你的,还不完全是你自己的。但哪个父母不是把最好的给孩子呢?圣经说,你们做父母的尚且知道把最好的给儿女,更何况你们的天父?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愿意相信这位天父的缘故。现在说你可能还不以为然,相信有朝一日你做了爸爸,就会体会到老爸的心情……”

“父母也要学会放手。人的生命成长就是一个放手的过程。父母先是小心翼翼地孕着,继而是紧紧地抱着,然后是渐松渐放地领着,最后是完全放飞地望着。最好的教育是尽早让孩子明白逻辑关系,并谦卑受教、甘愿顺服。蒋佩蓉阿姨在《放手的收获》一文中说:放手的过程不容易,但放手的成果是绝对值得的。但使父母放手的真正信心不是准备好了,而是相信神一直在掌管,就像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这两个半月老爸还发现你的另一大变化,就是能自然地流露真实感情了。以前妈妈主动跟你示爱,想拥抱或亲吻你,你都不好意思地躲开。临行前两周,晚上睡觉时,你俏皮可爱地带着你的好朋友海狮、海豚、海豹爬上我们的床,与我们挤一张床睡。老爸逗你说,你来就来呗,还把整个动物园都搬来了。这几样是你从小睡觉时就搂在怀里的宝贝,每次你离家之后,妈妈都把它们洗干净,摆在你的枕头上,可爱极了……

因你带给我们的快乐,使老爸老妈很享受这75天,这1800个小时;两个半月,对一生来说似乎是沧海一粟,对一年来说就异常紧迫……回忆都是一种幸福!”

片尾曲:约书亚乐团《爱我的天父》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