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拆墙易,心墙谁来拆

小区拆墙易,心墙谁来拆

2月21日,国务院发布新的城市规划建设的规定,其中关于“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尤其“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这条,在网上炸开了锅,大家吵作一团。


《境界》独立出品【热点时评】
作者 | 雷鸣
 

2月21日,国务院发布新的城市规划建设的规定,其中关于“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尤其“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这条,在网上炸开了锅,大家吵作一团。

随后第二天,新浪新闻发起的《住宅小区不再封闭,大院要打开,你支持吗?》调查中,七成多的网友明确表示“不支持”,“人身财产等安全问题”成了网友最担心的问题。还有八成网友认为,封闭小区逐步打开以后,“业主应该获赔”等等。

可以说,拆墙拆出个热点新闻来。

围墙易毁心墙难拆

不论该不该拆,至少短期内,围墙恐怕难逃被拆的命运。

其实,围墙毁掉很容易。然而,更应该值得关注的是人的心墙。

笔者记得小时候住在农村,邻里间的关系真是比亲情还近,许多往来,人与人之间的心墙是很薄的,甚至出门都不需锁,关上门,插个小木棍儿就可以了。邻里家谁出了事情,大家一块齐动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至今想来,仍感动不已。

然而,曾几何时,小木棍儿变成了大铁锁,大铁锁变成了大栅栏……来到城市,情况更是严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对门十年不相识的事例也不鲜见。

时至今日,更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各种老人的扶不起、让不起,以及“坑蒙拐骗偷抢”各式极限运动挑战众人的神经,强化心灵的防线。因为每一次受伤,都是以心墙厚度增大为代价的,随之而来的,就是越发无人能够触碰其心灵。貌似安全的背后,却是自我的囚禁、孤独的流放和冷漠的滋生。

随着网络的诞生、资讯的丰富和聊天工具的增多,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造成另类人际关系泡沫的虚高。

英国作家兼导演加里·特克制作过一部视频《Look Up》,它曾红遍网络,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有422个好友,却感到孤独。我每天都和他们聊天,但是没有一个人真正懂我。”一边挂着QQ、微信聊得火热,一边内心孤独寂寞。

“朋友”的数量越来越多,可是质量却越来越差,知己,更是一种奢望。电影《非诚勿扰》中葛优的一句台词:“钱不是问题,就缺朋友!”道出了物化社会下人们的“孤独症”困扰。

身为基督徒,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的巴尔扎克对此有深刻的见解:“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一样,有呼也有吸:灵魂要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送回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心就没有了生机:它缺少空气,它会受难、枯萎。”显然,这种人与人之间灵魂的呼吸,无法借助网络虚拟的构建,而必须根植于现实,在人与人之间真实无伪的互动、交流和沟通中共生。但是,这一切却必须要以信任为基石。

可悲的是,在现实中,信任是一件风险极高的冒险。因为这种信任一旦放错对象,伤害极大,意味着对方的背叛、心灵的重创和极深的痛楚。甚至有时候,这种痛彻心扉的苦痛,如噬人的怪兽在心灵中啃食,留下一道道惨烈的伤口和血腥,却又那样难以诉说,往往只能在无奈当中,化为一声叹息。无人愿意遭遇这种折磨。于是,心墙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厚,也是最后的墙。

每个人都是失败的国王

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统治着心墙背后的疆土。任你王侯将相、风华绝代,没有我的允许,也无人可以踏入半步,我的心灵我作主!然而,洒脱自由的背后,却是灵性颓废的荒凉。

当人离弃上帝,选择自己作主时,也就意味着以自己为神,按照自己的感觉、喜好来行事。这种与真理偏离的状态,在圣经当中就被称之为“罪”(希伯来文原意即为偏离),而罪则把死亡带入整个世界。

这种自我中心的人生模式,会带来各种痛苦。因为自我,所以“我”最重要,若表现为只顾自己,自我利益高于他人,就诞生了自私。若觉得自己比他人优秀,比别人强,高人一等,就产生了骄傲。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若骄傲再加上“我对,别人就应该听从我”的坚持,就诞生了掌控。比较常见却又难以觉察的掌控有:发火、争论。若觉得自己就应该比别人强,可是现实确实又存在比自己强的人,这是不应该、不合理的,应该是我强才对。于是,就出现了嫉妒。我被关爱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自我表现形式,对外初期会表现为埋怨,程度再深就会变成怨恨。对自己,就会产生自怜:没有人爱我,没有人懂我,只有我自己懂我,只有我自己爱我。当自怜和怨恨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变成了苦毒。

所有这一切都是源自老亚当旧有的性情和习惯。换句话说,就是自我中心。人性所有的阴暗面都可以在自我上找到答案,而这些阴暗面又无一例外会诞生罪恶,从而造成了各种苦难:人际关系的冷淡、婚姻关系的艰难、亲子关系的冲突、工作关系的紧张等。

这就是为何我们会在彼此的立场中坚持,在各自的疆土上厮杀。原因无他,只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可悲的是每个人的道皆不同,因为每个人都自我。于是,我们只能退守自己的城堡,坚持一个人的正确,厮守自我的孤独。

岁月弥漫,发酵出来的或许也有快乐,却往往搀杂着失望、痛苦和落寞……我们拼命探出墙外,最后却发现纵使千般繁花、万般似锦,终究是一个人的精彩,往往在高处不胜寒的怅然中,复又跌落凡尘。人生似乎落入孤独、激情、失望、孤独的轮回咒诅中。现实不得不令我们感叹:人性自我的国度实在是一个充满黑暗、痛苦和绝望的罪之荒野。

因祂使我们和睦,十字架灭了冤仇

自我的人性,决定了人的孤独,而我们又是如此渴望拥抱、支持和安慰。于是,我们学会了寻找。可是,却很难有人找到向往中的那份期待。

从不否认隐藏心中的孤独感,曾经在寻求友谊时经历绝望与崩溃的卢云,或许说出了每个世代的心声:“在我们这个充满恐惧、焦虑、孤单、消沉、失落感的社会,每个人都不住寻找指引。我们多么渴望有人——领袖、属灵导师或灵性朋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意义,不再感到迷惑,指引我们寻到内里的完全、自由及平安。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追寻有名气、有智慧、能洞察人心、有属灵灵敏度及实际生活体验的人。问题可能是我们过度期望,我们所找的导师也过分付出,因此我们变得依赖,而他们变得操纵。”

面对人与人间无形的围墙,或许在水平面,我们根本就找不到答案,彼此之间也不过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异而已。问题的答案,只能从垂直面来找寻,而基督和祂的十字架,为这种解答提供了一条出路。

圣经中说:“因他使我们和睦(原文是“因他是我们的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而且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藉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灭了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与 神和好了。”(弗2:14-16)

耶稣为你我的流血牺牲,彻底将人与神和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的拦阻隔墙,统统拆毁。这样就彻底断绝冷漠和寂寞的温床,使心中的空缺和空虚被爱填满,使人与人之间重新和好成为可能,而祂舍己的榜样和十字架也成为我们和睦的秘诀。

面对同样完全不同的个体,我们透过舍己(最直接而有效的针对自我中心)来解决彼此的冲突,用悔改来突破成长的局限,用爱和接纳去拥抱彼此的差异,用行动去见证所信之道。于是,我们所说的就不再是理论与空谈,而成为震撼人心的生命和见证,成为耶稣的荣耀和光芒。

在佛德烈堡一场血腥的战斗中,数以百计受了伤的联军士兵躺在战场上。整夜的炮轰和第二天整天双方军队所发的炮弹在战场上空掠过,没有一个人敢冒险去救护那些受伤者。同时在这段时间,战场上传来了阵阵的痛楚呻吟声,和乞求要水喝的呼喊声,但除了炮弹掠过的呼啸声外,没有一点响应。终于有一个勇敢的南方士兵,在堡垒的后面感到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些凄惨的哀声了,他燃起了的同情心超过了他爱惜他的性命。

这勇敢的士兵跑去向他的司令官说:“将军,我不能再站在这里了,在战场那边那些可怜的伤者,整天整夜的哀求水喝,我真忍受不了,请准许我带点水给他们喝吧。”

司令官叫他弄清楚这种危险的举动,只要他一出现在战场上,就会立刻丧命。但由于他热切的请求,司令官不好拒绝,最后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并提供给他需要携带的水。

这勇敢的士兵跨出堡垒的墙,进行他那基督般的使命。交战双方的士兵都用惊讶的目光注视着他,他匍匐地爬近受伤的士兵,轻轻地用手扶起他的头,拿起杯子将凉水滋润他焦干的嘴唇。联军的士兵立刻就明白这个沉着的士兵向他们受伤的伙伴所作的是什么,一发子弹也没有射向他。他继续他的工作约有一个半小时,拿水给干渴的伤者喝,歪躺着的扶帮他躺得舒服点,受伤的四肢把它们放妥当,帮他们把头枕在背囊上,将毯子和军大衣给他们盖好,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体贴;他一直这样作下去,待到这天使般的职责完成为止,杀伤人的枪炮一声也没有响,都沉寂下来了。

这个沉着的士兵,为了向他的敌人作出一些同情的举动,而全然忘记了他自己的安危。这种崇高的自我牺牲只需作五分钟,就比那些自私自利只顾自己活一辈子的人价值还高。这就是像基督的人生,这就是拆墙的行动。
当南斯拉夫爆发科索沃内战时,特蕾莎修女找到负责战争的指挥官,说战区里的妇女儿童都逃不出来。指挥官跟她这样讲:“修女啊,我想停火,对方不停啊,没有办法!”

特蕾莎说:“那么,只好我去了!”

特蕾莎走进战区,双方一听说特蕾莎修女在战区,立刻停火。

消息后来传到了联合国,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听到这则消息赞叹道:“这件事连我也做不到。之前,联合国曾调停了好几次,南斯拉夫的内战始终没有停火,特蕾莎走进去之后双方却能立刻自动停火,可见特蕾莎的人格魅力。”

这固然是特蕾莎修女的人格魅力,然而这魅力却是反射基督十字架上爱之光芒的结果。正如罗马教宗若望•保罗为特蕾莎修女举办追思弥撒时所说:“这位举世公认的穷人之母,为所有人——无论是信徒还是非信徒,树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榜样,即向我们见证了上主的爱。她的经验使我们知道:就算在最艰难最困苦的时刻,人生仍然是有价值的,只要有爱。”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