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父亲离弃家人、流浪在外,我只有十多岁。我在黑暗中挣扎很久,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弃不足惜。唯一能帮我驱走黑暗的亮光,就是圣经里说真正的父亲永不离开我。人生总会遇上岔路,最难的不是该选哪条路,而是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主同行,祂会透过每条路带我们回家。
《境界》独立出品【推荐阅读】
文|巴恩斯(M. Craig Barnes)
播音|无名
主编沈颖推荐按:这几天在给软弱的肢体祷告,没想到昨天发生一件凶恶的事。一个同工的父母口角后,父亲自杀身亡,背后的属灵争战显现。这件事震惊了我们,也撕破了家族罪恶捆绑中最黑暗也最隐蔽的一部分。
其实这样的伤害毁坏在暗中太多了,但大家都不愿提不敢提,例如: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争夺按自己的意思掌控;两个优秀的孩子自杀,还有的以自闭、精神病的状态以自我毁灭来抗议父母如神般的掌控;一位牧师回忆小时父亲举刀逼他顺服(伤人未遂);两个强硬的夫妻之间争夺支配权…..撒旦借着人的罪污隐蔽在后面,我们把这些交托神手中,求祂来赦免洁净,拆除我们亲密关系里最隐密处的炸弹。
因着个人成长中的伤痛,神使用今天文章的作者,使他成为看透与超越地上家庭种种美好幻象的牧者,为我们直指那条真正的回家之路。
[作者简介] 巴恩斯(M.Craig Barnes):牧会多年,现任普林斯顿神学院院长。
父亲的灵柩在烈日下暴晒着,停放在墓穴旁。在这里,他终于可以安歇了。他在去世前的最后一个住处是一辆蓬乱的流动车屋,停在佛罗里达州中部的一处流动车屋村。
前半生父亲一直在家庭和教会中努力赢取别人的尊敬。作为牧师,他难以面对和母亲离婚带来的羞耻,不但离开了自己一砖一瓦建立起来的教会,还抛下我和哥哥离家出走,将近三十年之久杳无音讯,彻底放弃了归家的念头,过着漂流无定的生活。
2000年感恩节,父亲孑然而逝。他结识的一位当地牧师把死讯通知了我们。我们赶过去,把父亲葬在附近公路旁的茫茫荒郊之中。
父亲的笔记本
管理车屋村的女士,叫我们在葬礼结束驾车回机场途中稍作停留,看能否从父亲的小拖车里找到些值得保留的物品。我走进去,父亲的物品在小储物箱里摆得整整齐齐,方便他随时上路。我把抽屉一一打开,寻觅父亲流离的脚踪。然后,我找到了那本陈旧的皮革面的笔记本。
我小时候就见过这个本子。在父亲做牧师的日子,他习惯拿这个本子写讲章。有八年之久,他在纽约长岛带领一间小教会,那是我和哥哥成长的地方。最终他抛下了旧日生活中的所有人、所有东西,却只留着这个笔记本。为什么?
我在椅子上坐下来,翻开本子。除了读经心得,还有一些日记。虽然父亲一生颠沛流离,却显然从未想要离开他的神。他死的时候仍然相信他过去传讲的东西——正是那些东西,塑造了他两个儿子的信心。现在我和哥哥都已按立做牧师。
他用潦草的笔迹写着,他向人谎称自己是牧者,其实他已经不是了,他为此感到羞耻。读到这些,叫人难过。我们曾听过一些传言,说父亲在南部曾以巡回布道者的身份服侍郊区教会的会众,但只要略有名声,他就浪游至另一城镇。他记述自己的罪,充满痛悔,自责浪费了许多岁月、一再骗人。我为他多年来受到的痛苦折磨感到惊诧。我从没想过,父亲会被这么深重的羞愧缠扰着。
这一切震撼着我。然而叫我的心几乎停止跳动的,是笔记本的最后几页上写着的每日祷告事项里,头两个名字就是哥哥和我。再往下看,名单上还有我们的母亲,就是和他离婚多年的妻子。我以为父亲已经把我们忘了。
多年来,我和哥哥寄过许多封信,结果都落了空。我们照着打听到的他的最后行踪打电话找他,每次都得到同样的音讯:“您拨的号码已停机。”我们永远没法让他明白,我们在生命中多么需要他。他错过了我们的毕业礼、婚礼、孙子孙女的出生,以及我们的按牧礼。他不再有机会听到我和哥哥的讲道。现在,我们竟然出现在他的祷告事项里。
他因罪咎自责,切断和所有亲人的联系。这份罪咎和羞愧阻止他再来接触我们,即使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但这个笔记本让我确信,直到最后,他仍记着天父的家。
寻觅的家比离开的家更伟大
我曾经那么执着地想要寻回自己的父亲。我和我认识的大多数人寻找的不单是父亲,而是失去的家。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所有人都要在伊甸以东过活。我们失去了乐园。但我热切地相信,我们还有重新找到家的盼望,但并不是重回伊甸园。我们切盼的真正家园,不是我们成长的地方。这份盼望催使我们向前进发。
我们渴望的是一个家,这个家与那地方多好无关。关键在于它是否是正确的地方。不是你选择了正确的地方,而是它选择了你,塑造了你,确立了你的身份。那就是家,正确的地方就是我们所属的地方。在那里我们知道自己是谁、属于谁,不必像我父亲那样唯恐暴露在日光之下。
阻挠人回家的最大障碍,莫过于虚假和骄傲,以为自己不会迷失。唯有那些知道自己已经迷失的人,才会等候并盼望救主带他们回到正确的地方。没有人知道这个正确的地方在哪,我们只是明白,如今这地方不对劲儿。虽然我们从没有到过那里,但我们还是疯狂地想望着它。我们常怀着思家之情。
1321年,但丁写完由三部诗集《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组成的《神曲》后去世。当时他正遭遇政治放逐,被迫离开在佛罗伦萨的心爱家乡。他知道他永远回不了家,所以深深想念它。正是这份渴望驱动着他,不是走向佛罗伦萨,而是走向天堂。但丁称自己为朝圣者,他所寻觅的家比他离开的家更伟大,那是个新的家园,足以赋予地上所有人生命的意义。
渴望回家,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声。这份渴望很可能是神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的最久远的印记。整本圣经的故事都在描述,人在孤绝的经历中流离,没法把身处之地视为可安居的家园,也不知道能否找到安身之所。
最终,我们只建造了一座会幕或圣殿,偶尔敬拜一位似乎相隔甚远的神。可是,神不甘于袖手旁观,反而亲自进入幽暗的森林寻找我们,与我们同走流浪的旅程。当我们醒觉到与我们同行的那一位是谁,我们就会发现在人生旅途中,天堂找到了我们。那就是我们的一切盼望所在。
9·11之后,人们最想敬拜
2001年9月11日,对一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服侍的牧师来说,这一天是个磨难的日子,我用了大半时间寻找在五角大楼上班的会友的下落。
有几位会友,办公室就在大楼被客机撞击的那一翼。其中一位会友是一名上将,他花了几小时才从颓垣碎瓦中爬出来。还有一名海军上校,是主日学教师,那天刚巧在家,但办公室的其他同事却不幸全部遇难。教会的司库一直名列失踪者名单上,直到晚上才找到他的下落。
我们共有十一名会友在五角大楼工作。最终确定所有会友都活着,我不禁深深舒了一口气,心想总算安然无恙度过了危机。我很快就明白了,我这样想实在是大错特错。因为恐怖袭击不只摧毁了摩天大厦和其中数以百计的生命,也粉碎了美国人对于自己的国家牢不可破的假想。
真相是,我们的家庭无法免疫于疾病、离婚,甚至暴力的侵害。我们原来与世界上其他软弱的人站在一起,我们对于地上的家不应抱有幻想。神总是要我们离开幻想中的家,好让我们更接近祂为我们预备的真正的家。
9·11之后,我做了许多辅导工作,我很快就发现,人们最想做的事是敬拜。他们对敬拜有一份难以满足的渴望。在恐怖袭击发生后的一星期,我几乎每天晚上都举行崇拜,每次教堂都坐满了人。守夜祈祷、圣餐、追思礼拜,不管我们怎样安排,人们只想来到主的殿中。星期天参加聚会的人数是教会206年历史以来最多的。为什么身处危机时,人们觉得敬拜那么重要?因为当你在忧患之中力有不足,你最想做的就是回到家里。
9·11发生几周后,教会里一位在五角大楼工作的女士告诉我,她被发生在眼前的事吓怕了,所以回到阿拉巴马州农场她长大的地方暂住。她说:“我回到老家、我长大的地方走走,希望让我的世界能恢复原貌。”我问:“结果怎么样?”她叹息说:“不太好,那里没人记得我,而且,他们和我一样感到害怕。”于是她又回到教会。
试过的人都发觉,回到从前成长的地方并不表示回到家。请允许我说,你来参加崇拜,可能不是因为你喜欢来这,而是因为这是地上唯一一处平静的地方,能把这混乱的世界与我们真正的家紧紧连结起来。
那位生长于阿拉巴马的女士回老家,以求让生活重入正轨,她的直觉是对的,只是选错了地方。她现在明白过来,于是来参加敬拜,走进那个唯一能把她的混乱世界重新赋予意义的地方。
靠自己永远回不了家
然而会友来参加崇拜时,我不会对他们说:“欢迎你回家!”他们喜欢听到这句话,很多人正是为此涌进教会。有些传道人喜欢讲,教会就是信徒的新家。不过,我觉得上述说法并不正确。像我这样一个成天呆在教会无数时间的人说的话你可要相信:假如教会是我们一直向往的家,我们的麻烦就比想象中更大。如果我们已经找到真正的家了,我们就不必费力去做朝圣者了。
我们来教会通过敬拜更新我们对真正家园的渴望。好的敬拜是承认我们多么渴望回家,也承认我们在寻觅家的路上是多么迷茫。因此,敬拜不是让我们把脚下敬拜的地方当作家,而是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我们渴望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在敬拜中,不等于在家中,却是与家沟通的唯一方法。
我们在崇拜中首先要做的,是承认靠自己永远回不了家。社会上充斥着太多关于家的神话,最流行的有三个,它们没有一个可信。
第一个神话是温馨之家。想象一个大家庭围坐在感恩节的餐桌前,母亲把一只巨大的火鸡放在桌上——这样温情洋溢的画面,任谁看了都会感动。但这样的家庭并不存在。假如你要来我们家一窥真正家庭餐聚的景象,画面就要染上痛苦回忆的色彩:画上失去亲爱家人后留下的一张空凳,餐桌前至少有一人没法绽露笑容。在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家庭能免受残酷现实的摧残。我们每一次坐在餐桌前的时候,都把自己的创伤带到家里,那就是人性的流露。
第二个神话是,有些人一想到家就会被黑暗的感觉笼罩,他们绝对不想回家,家就是痛苦的地方。通常因为成长的地方留下了太多伤痛的记忆,人们对家不再存有丝毫奢望。因此他们也竭力避免建立新的家庭。身为牧师,我一直诧异竟有那么多人完全没有温馨的童年记忆。原生家庭的痛苦记忆,是我的会友生命中最难赎偿的一部分,因此这些记忆对他们的将来构成最大的危险。即使他们知道应该饶恕人,也很难做到。带着这种痛苦,他们的脸会一直向后看,看不清如何走向新家。明知复活主那里有新生命,他们却情愿留在坟墓里。
第三个神话是认为家就是可爱的成长地方。对某些人来说,离开童年时候的家越远越久,就越会把家理想化。新家永远比不上你成长的地方可爱,连圣诞树也没有小时候壮观。其实,你成长的地方不是你的家,它充其量只是朦胧地反映了你灵魂深处渴想的真正的家,只有神能带你到那里去。去寻觅真正的神圣之家,就是圣父、圣子、圣灵同在之处。
我刚到华盛顿当牧师的时候,我花了大半年时间,问会友最想从教会得到什么,令我诧异的是,常听到的回答是避难所。世界叫我们害怕,至少也令我们不安,所以我们想逃离世界,回到家中,以这里为避难所。然而,唯有带着要把救恩传遍世界的异象来建造我们的家,它才能够抵挡世界的动荡和邪恶。家,我们该去的地方,并不是逃避世界的避难所,而是在这世界中的一处地方,它让我们明白自己对世界有何责任——不单是对所有人的责任,也是对所有时代的责任。家,让我们想起过去和将来对我们生命的召唤。当我们让自己的人生故事扎根在比我们更伟大的故事里,就不会囿于我们为自己建造的小屋里。
条条岔路通向家
回家的路不容易走。最难走的一段旅程也许就是起步的阶段,我们必须像但丁那样先承认,我们迷了路。
沉溺于酒精、毒品、性或赌博,这些恶习都不被社会认同。因此,不少社会机构致力于帮人减少这些瘾症。可是有一些恶习是社会认同的,例如争取权力、金钱、自我提升等,这类上瘾者很难明白,他们越沉溺于上瘾行为就越会迷失。他们全然不知自己的生命正被摧残。他们甚至情愿用这些社会认可的上瘾行为让自己麻木,这样就不必面对人生的失望和痛苦。
通常,当他们在人生旅途上沉睡时悲剧骤然而至——例如伴侣离开,孩子出问题,自己被公司解雇。当他们走进幽暗森林的最深处,如果足够幸运的话,他们就会醒悟过来。
如果能认罪是回家路上最艰难的一段路,那么最重要的转换点也许是从认罪到悔改的这一步。由于罪的缘故,我们变得无能为力,丧失了力量。要改变,要回家,先要让饶恕的恩典在我们里面动工。唯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继续走回家的路。当我们触犯律法时,律法就把我们破碎,那就是罪咎和羞愧的本质。除非我们深知已经得到赦免,否则我们无法再动身起行,当然也就永远回不了家。
在浪子回家的故事里小儿子变卖了所得的资产,离开了父家,要用其他方法过活和寻觅自由,到头来却饿得恨不得和猪争食。就在谷底,小儿子想到了家,他想起他本来不是这样的身份面貌,他决定回家。在儿子回想起父家、决意回转的时候,恩典已经彰显了。
我曾看过这个比喻重演了上千次。有些人来到华盛顿,享受片刻的兴奋和权力,没多久这些东西就把他们的生命消耗净尽。连他们的样子也开始像一头猪。但最终恩典彰显了,父家的记忆再次浮现。浮现的不是儿时家的印象,而是灵魂中存留着的天堂的记忆。也许他们会信步走进教会,踏上回天家之途。
当我父亲离弃家人,到外面流荡的时候,我只有十多岁。很长一段时间,我在黑暗中挣扎,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弃不足惜。唯一能帮我驱走黑暗的圣经亮光,就是真正的父亲永远不会离开我,也不会抛弃我。那就是我们永远不会失去的唯一的家。
在我们到达天父的家以前,无论途上的住所多么黑暗,无论我们在别人手中受到的伤害多惨痛,也绝不应该让这些伤害蒙蔽了双眼,以致看不见那个带来救赎的家。无论走哪条路,总会遇上分岔路;无论选择走哪一边,总会遇上另一道岔路。但每一条路都是神的路。真正棘手的地方,不是选对该走哪条岔路,而是学习在任何一条路上与主同行。祂会用每一条路引领我们回家。
我不认为你能在圣经里找到一节经文告诉你应该去公司还是做公务员,应该留在老家还是去大城市发展。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把手上的选择看作是表达爱神的机会是很难的。因为人生路上我们不断遇见岔路口,所以我们往往在岔口路感到迷茫,害怕犯错。其实神关注你的品格多于你的工作。真正要面对的困难不是选哪条岔路,而是怎样在无论哪条路上都能活在基督里。
当我们不再把神当作交通警察般看待,就会看到岔路只是岔路而已。我们最终会抵达正确目的地,这不是由于我们做了精明的选择,而是由于神早已选择爱我们。在我们遇见的每条岔路上总有祂的爱,所有道路都是神的道路。选择甲方法或乙方法,都是神的方法,我们都不会失去神。神能利用错误的路,把我们带到正确的地方。所有岔路都在神的掌握之中。
我小时成长的环境,好心的青年辅导常用警告的方式折磨我们,要我们一定要分辨神的旨意,因为你一旦错失了它,就只好接受一生的次好安排。这样的焦虑对心灵造成沉重打击,叫朝圣者瘫软下来没法回家。今天我们这样教导孩子:在耶稣基督里,神已经把最好的赐给了我们。当你领受了神的这份赏赐,并相信在基督里你也是蒙神所爱的,你就可以勇敢地做选择。
教会是基督在地上的身体,虽有瑕疵,但它是我们在归家路上的家。它虽不是我们寻觅的家,却让我们享受到近似在真正的家与神相交的滋味,引发我们对真家的想念。祂会透过万事带我们回家,恢复我们受造时的身份,成为我们自己。基督一直在行动,带领教会回到天父的家去。
(本文摘编自《寻找心灵的家乡》,巴恩斯,天道书楼2009年出版,内容有删改,大小标题为《境界》所加)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