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优越的人,正在被优越所伤

追求优越的人,正在被优越所伤

导读:我在耶鲁大学参与教学的《值得过的人生》,是最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一些名校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那些习惯站在上风的人,一旦感到不如别人,内心如同被针刺痛。现代人的抑郁比例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太多人想要胜过别人来证明自己,却常常失败。能力匮乏又忍不住比较,这导致部分人陷入抑郁。

《境界》推荐阅读【教育前线】

文 | 沃弗(Miroslav Volf)

播音 | Jack

扫码奉献,同做主工

生活中,人们对“优越感”的追逐无处不在。比如耶鲁大学的学生,大多数人天赋出众、努力上进,在各自的高中里都是学霸。但当他们踏进耶鲁校园,忽然发现身边每个人几乎都和自己一样优秀。他们从曾经的佼佼者变成了五千人中普通一员。

对一些人来说,这种“被拉平”的体验令人挫败。他们习惯了在比较中占上风,习惯了从“我是最好的”来获得价值感。可现在,他们的自尊瞬间被一个比一个出色的同龄人打击。那些习惯站在上风的人,一旦感到不如别人,内心的自卑便像针一样刺痛。

优越就是只要压别人一头

其实我们心里藏着一个说不出口的信念:“我至少得比大多数人强,如果只是普通人,我就是失败、无用、没有价值的。”这背后更深层的观念是:“我的价值是靠跟别人比较出来的。我是谁,取决于我在这场社会竞赛中站在哪个位置。”我们拿一切来比——美貌、财富、穿着、学历、社交媒体的点赞数、朋友圈的广度,甚至连亿万富翁也在比火箭的速度……我们渴望在比较中胜出,不需要赢得所有人,但至少要赢过“关键的几位对手”。可现实是:一旦你靠比较建立身份,那种“平等”本身就是短暂且脆弱的。竞争只会不断循环,压力与焦虑永无止境。

我在这里说的追求优越感(superiority),指的是想赢过别人,而不是单纯变得更好。它不仅是我们价值观的一部分,还悄悄变成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和欲望中心。当我们胜过别人,我们感到骄傲——但同时也焦虑,因为知道必须不断重复成功,才能保持优势。一旦别人超过我们,我们就觉得自己不行了,不只怀疑某件事做不来,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这个人是不是“够格”。所以也难怪,抑郁症成了当代社会最典型的心理疾病之一。法国思想家埃伦伯格发现,很多人的抑郁是“能力匮乏导致的疾病”,它困扰着那些想通过胜过别人来证明自己、却常常失败的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追求优越感早已渗透进教育领域。美国顶尖大学的录取率不断下降,竞争越演越烈。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小就被规划着,为了争取“名校入场券”成为精英而学习和生活。这场看似为了教育质量的竞争,最终伤害的却是那些本应从教育中获得滋养的学生。研究发现,在一些名校里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酗酒、吸毒、焦虑、抑郁。虽然这些孩子的家庭多半经济宽裕,但心理压力却不小。对他们来说,教育不再是为了成长,而是成了一场关于“赢”的游戏。

在震惊美国的入学造假案中,一位名叫辛格的中介通过贿赂考试监考、体育教练等手段,把富人家的孩子送进名校。数据显示,常春藤学校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美国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桑德尔在《功绩的暴政》一书中提到,人们不再是为了学术上的追求,而是为了用一纸录取通知书来换取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学习仅仅是作为“赢得比较”的手段,价值很快被腐蚀。

“卓越”和“优越”听起来相似,本质上天差地别。“追求卓越”是想在某件事上做得更好,超越过去的自己,接近目标、达到标准、实现理想,是在“对”的事情上努力做好,不在乎别人怎么做。而“追求优越”则不一样,它的关键不是变好,而是“比别人强”。哪怕自己没什么长进,只要别人落后了,我就能从中获得满足。所以,追求优越不是提升自己,而是想“压别人一头”。这种比较心态就像一条无尽的跑道,没有终点,只有越来越累的自己。

比较的焦虑

保罗在《腓立比书》中写下一段古老而震撼人心的话:“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

祈克果围绕这段经文反思说,即使你衣食无忧依然可能陷入深深的焦虑。焦虑不是来自缺乏基本生存资源,而是来自不断和别人比较——我们是否“够好”?是否“赢了”?这才是人类忧虑的根源。当我们想通过“赢过别人”来摆脱自卑时,反而可能毁掉自己原本的美好。他把追求优越形容为“最能腐蚀人心的污秽之一”,因为它带来焦虑的折磨。

不论我们在比较的阶梯上处于高位还是低位,我们都会忧虑。若处于低位,就忧虑如何赶上乃至超越邻人;若处于高位,则忧虑被人后来居上。不管身处哪一级,总会有人在我们之上,也总有人在我们之下,因此我们上下都在焦虑。觉得自己胜过他人时,我们因自视优越而骄傲,轻视比我们差的人;觉得自己不如他人时,我们便嫉妒,并在自卑中呻吟。无论哪种情形,都是焦虑不安。本质上都是被比较绑架了。

祈克果说,唯一能让人真正安稳的“高位”,不是赢过别人,而是“活在上帝面前”,在神面前诚实地活出自己的呼召,满足于自己的身份,不必和任何人比较,也不怕别人怎么看。这种“存在的喜乐”,属于每一个人,不管贫穷富贵、职位高低。他用鸟群来做比喻,一只鸟和其他鸟一起唱歌,它感到喜乐,但它并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唱,而是因为它愿意做它自己。它在合唱中自由自在,却又完全不依赖别人的认可——这就是他所说的“无邪的自足”。

弥尔顿在《失乐园》最深刻的一段描写里,刻画了撒旦在面对上帝时,内心充满了自卑与愤恨。他一方面沮丧、失落,另一方面却极度渴望成为“更伟大的存在”,而在这场权力的较量中,“更伟大”意味着彻底压过一切,包括造他的神。这种扭曲的渴望改变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态度,乃至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想要比别人更强”的优越感令受造物彼此竞争。

天使长拉斐尔讲述了撒旦堕落的原因:在上帝创造世界之前,祂已立圣子为天使之首,要所有天使向他屈膝,顺从他就是顺从父神。天使们一开始似乎都乐于接受这个命令,但撒旦作为“首席天使,权能卓著、尊荣显赫者”,自觉被贬低了。他把圣子被立为主理解为裙带关系,是“近亲提拔”,是对他不公。他觉得自己才应当是那个至高者。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撒旦的“功勋”是否被忽略,而在于他错认了自己与圣子在存在链条中的位置。如果圣子只是被造物,撒旦的抗议也许还有些道理。但撒旦所谓的不公,其实是他不能接受自己作为受造者的位置。他反抗的不是制度的不平,而是想推翻造物主,自己坐上神的宝座。这不是对正义的追求,而是权力的贪婪。为了煽动更多天使一起反叛,撒旦需要一个“看起来合理”的理由,于是他开始歪曲事实,说服大家圣子不过是一个地位不明的新角色,是父神偏爱的对象。这种策略在今天也很熟悉:为了争权,一种扭曲现实的“意识形态”往往是必要工具。

撒旦心里清楚,挑战上帝毫无胜算,但他已被自己的野心吞噬。即使失败了,他仍然想通过拉拢人类来建立“自己的国度”,哪怕只是“半壁江山”。他的目标已经从“取代上帝”变成了“败坏上帝所爱的”,只要能破坏神的荣耀,就是他的胜利。他的口号就是那句著名的:“宁可在地狱称王,也不在天堂为仆。”

值得过的人生

“追求优越”并不是简单的你争我夺,很多时候,它是一张层层套叠、彼此利用的关系网。那些热衷优越的人,常常在两端游走:一方面容易被别人拿来利用,另一方面又常常不自觉地也在利用他人。他们既是他人野心的燃料,也把别人变成自己达成目标的燃料。当“优越”成了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没有任何人或事能逃得过被消费的命运。

既然人能成为撒旦“优越之网”的工具,那么人也完全可能转而被基督的“爱之路”所吸引。弥尔顿在《复乐园》中呈现了这个选择的可能。他整部作品的核心是要打破人对“至高无上”的执迷,让我们看到另一种道德秩序:不是追求高人一等,而是愿意服侍他人。“在爱中比拼”,是与“争强好胜”截然不同的道路。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彼此成全。效法基督就是在谦卑中超越自己,在爱中战胜争斗。

在《复乐园》中,弥尔顿通过讲述耶稣在旷野中受撒旦试探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追求优越”并非只是道德上的小毛病,而是一种扭曲的、毁灭性的习性。这场对峙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而是一场价值体系的深度较量——耶稣面对的不是攻击,而是引诱:撒旦要他承认自己的神性,用的是诱导他“追求荣耀”的方式。如果耶稣真的向他俯首,那便是双重胜利,他不仅再次征服了“人”,还最终超越了神。这就是撒旦始终未放下的野心。

他的诱惑围绕“荣耀”展开。他告诉耶稣:“你若是为成就最伟大的事而生,就不该默默无闻。”在撒旦眼中,伟大就等于优越,而优越就必须被看见、被认可。他举出亚历山大和凯撒的例子,他们都在三十岁左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用这些人的辉煌讥讽当时正值三十岁却似乎一事无成的耶稣。

耶稣的回应击中了撒旦逻辑的根基。他没有被激将,也没有被虚荣挑动,而是指出人类所谓的荣耀“不过是声名的焰火,是从人而来的称赞”。他不寻求自己的荣耀,只求父神的喜悦。真正的荣耀不是来自人的喝彩,而是来自那位全知的上帝,在天上向众天使发出的称赞。耶稣的回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颠覆性的标准:荣耀不是向上攀爬,不是比谁更强,而是在爱中服侍,是愿意放下自我、服侍他人。这不是低人一等的自卑,而是真正的自由。

这也正是保罗在《腓立比书》中所说的:“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 在一个把人区分高低贵贱的世界里,即使每个人本质上是平等的,也应该彼此“看别人比自己强”,以对待尊贵者的方式来彼此服侍。

撒旦的道路是“比谁更强”;而基督的道路是“谁能更多地服侍他人”。一个走的是权力的阶梯,一个走的是爱的路径。真正的卓越,并不是踩在他人之上,而是甘愿弯下身来与人同行。这才是那条通往生命真正高贵的道路。

我和其他几位教授在耶鲁大学的人文课程《值得过的人生》,是学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我常邀请学生一同思考: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我们是要活得比别人更“优越”,还是更真实、更有意义?我们是追逐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还是忠于自己被造的样式?

有些学生不在乎名利与比较,只想忠实活出自己的人生。这些年轻人让我感到由衷欣慰,也让我时常提醒自己:我也可以如此,不必与他人竞逐,也不需要靠赢得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我只希望,能在上帝面前安心地成为我,被祂接纳和使用,这才是生命真正的自由和释放。

(本文摘编自《The Cost of Ambition: How Striving to Be Better Than Others Makes Us Worse》,Miroslav Volf,Brazos Press 2025年5月出版,内容有删改,大小标题为《境界》所加)

片尾曲:天韻合唱团《有真理才有自由》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