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约会开始,你就错了?!

从约会开始,你就错了?!

导读:我可以成为牧师并带领美国最大的基督徒单身团契,亲眼见证成千上万段美好关系的建立与成长,实在是神的恩典。在破碎的青春期,我曾陷入性上瘾,频繁更换女友,空窗期从未超过一周,刚满十八岁就看色情影片,去脱衣舞俱乐部…我深深体会到这对婚姻带来的伤害,并在信仰中被医治。

《境界》出品 推荐阅读【七夕特稿】

文 | 约拿单·波鲁达(Jonathan Pokluda)

播音 | 柴

扫码奉献,同作主工

编者按:约拿单·波鲁达现任德克萨斯州哈里斯溪教会(Harris Creek)主任牧师。十余年来,他带领美国最大的基督徒单身团契。

今天的年轻人,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有条件”去经营好爱情。我们有比过去多得多的选择,也有更多的信息来源。各种交友软件和网站声称能用算法帮你找到最匹配的人,影视作品里塑造了无数浪漫情节,甚至还有综艺节目让人公开竞争,争取成为理想伴侣。这样的环境应该让恋爱变得更容易、更成功才对。然而,不管用哪种可量化的指标来看,我们在恋爱这件事上似乎越来越糟。

为了“开心”而约会

许多年轻人把约会当成一种消遣,像逛街一样,他们在寻找的不是生命伴侣,而是短暂的开心。有些人追求的是性、关注感,或者一种虚荣的满足,觉得拥有某个“闪亮的对象”是一种荣耀。而当这种心态主导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把对方当成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同时,对方也可能在利用我们。

这种互相利用不会让任何一方更成熟或更幸福,只会让恋爱失败的可能性更高。如果你的目的只是开心,那你得到的也只是开心,直到有一天,那个“闪亮的对象”不再新鲜,就像一个逐渐失去吸引力的玩具,最终被弃置一旁。于是,人们会寻找下一个,周而复始,却永远无法抵达真正的目的地。

即便很多人嘴上不承认,但只要你的约会目标不是走进婚姻,那基本就是为了开心而约会。真正以婚姻为目标的人,会在找到合适伴侣后结束约会;而那些只想享受过程的人,婚姻只是可能顺带发生的“副产品”,并非真正的目的。

这种心态早早渗入到我们的人生阶段,否则,为什么有人会在高中甚至初中就开始谈恋爱呢?显然,他们并不打算十四岁就结婚。那么,这段关系接下来的几个月或几年,会走向何方?同样地,也有人在成年后谈了五年,甚至更久的恋爱,却从未进入婚姻。你真的需要这么久才能判断对方是否适合结婚吗?如果目标只是享受不结婚的快乐,那一切就解释得通了。

(约拿单一家)

“为开心而恋爱”的最大悲哀在于,恋爱本身并不如人想象的那样有趣。我目前已婚,但并不是一直已婚。我经历过单身、恋爱、婚姻,以及一些不光彩的阶段,比如滥交、为刺激而恋爱。我也曾辅导过许多年轻人,帮助他们在不同阶段应对各种问题。我见过有人在恋爱阶段做得很糟,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也见过有人处理得很好,进入了充满活力的婚姻。综合这些经历,我敢说:在单身、恋爱、婚姻这三种状态中,恋爱是最不轻松的。如果你觉得恋爱很“好玩”,那很可能是你走错了路。

恋爱就像求职时的面试,紧张、充满不确定、随时可能被拒绝。真正轻松和喜乐的时刻,是当你“被录用”的那一刻,彼此承诺,共同进入稳定的关系。而这恰恰不是恋爱,而是婚姻。

恋爱的结局无非两种:结婚或分手。如果婚姻不在可能的范围内,那么分手只是迟早的事。拖得越久,分手时的痛苦越深,对彼此造成的情感损耗也越大。尤其是当你的伴侣已经准备好结婚,而你并没有这种意愿时,你就等于浪费了对方的生命。所以,我常提醒年轻人:如果你没有准备好结婚,就不要进入恋爱;至少,要在一开始就诚实地告诉对方,“我随时可能和你分手”。这虽残酷,但比用甜言蜜语掩盖真相要诚实得多。

有人会辩称,即便不打算结婚,恋爱也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喜好,从而为未来婚姻做准备。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其自私的行为,因为你是在以他人为代价满足自我认知的需求。其实,还有更好的方式去认识自己理想的伴侣类型,而不必在真实的关系中试错。比如,你可以通过观察身边婚姻幸福的长辈朋友,总结他们的相处之道,思考自己认同哪些价值观、不能接受哪些行为;也可以在团契、小组或兴趣社群中建立多样化的人际交往,了解不同性格、背景的人如何沟通与相处;甚至通过阅读书籍、聆听婚姻见证,提前识别哪些品质是关系长久的关键。这样获得的认知,更全面、更稳固,也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感情。

陷入“唯一”的误区

在现代恋爱观里,很多人相信自己要寻找那个“唯一”的伴侣:世界上有一个人天生与你契合,就像拼图缺口天衣无缝,一旦遇见,你的人生情感篇章便完结,没有冲突、永远甜蜜。浪漫电影和小说中,这种人被称为“灵魂伴侣”,仿佛带着命运的光环:找到了彼此,就像找到了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听起来很美,但这是童话故事。现实是,我们因此而忽略了如何相处、如何选择、如何在一段关系中用心经营。

执念于“唯一”会让人付出代价。你可能因寻找不存在的人而长久单身;即便遇见优秀对象,也会因一次分歧就否定对方:“他(她)不是神为我预备的唯一。”更可惜的是,你可能已经错过几个本可以成为优秀伴侣的人,只因为在等待那个不现实的“唯一”,未给彼此机会。即便你遇见了让心跳加速的人,那种短暂的心动感也未必可靠,它并不能成为衡量伴侣的唯一标准。

更危险的是,这种观念会让人困在错误的关系中。若你以为遇到了“命定之人”,其实你的分辨力可能误导你,即使已经出现明显的警告信号,例如:价值观冲突、界限被多次突破、不忠、情绪或言语上的伤害,家人朋友也提醒你离开,你却拒绝接受,死死抓住这段关系,耗尽时间与情感,最终换来一个惨状。

这种信念在婚姻中同样埋下危机。婚后,人们会发现对方并不完美,激情也会慢慢褪色。于是有人把这些变化视为证据,“看来我选错人了,我要去寻找我的唯一。”当新的心动出现,他们会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唯一”,于是选择出轨或离婚去追求新的伴侣。可新关系也逃不开同样的幻灭,陷入“寻找—心动—失望—放弃”的循环。正因如此,离婚率高、二婚三婚失败率更高,直到折腾不动为止。

好莱坞电影喜欢把“抛弃旧爱、奔向真爱”的情节浪漫化,观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却忽略现实里这往往意味着伤害、破坏与遗憾。真正的浪漫,是承诺之后的坚持与付出。任何有价值的关系都需要努力:孩子需要耐心和陪伴,我和我的卡车的关系需要保养和维修,婚姻更是如此。它不是自动运行的童话,而是一条需要用心修筑的长路,需要包容、理解、沟通和舍己。

我和妻子并不是完美结合的拼图。世界上可能有男人比我更适合她,也可能有女人比她更能包容我,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我们选择了彼此。正因如此,她是我今生唯一的妻子,我是她唯一的丈夫。这个“唯一”,不是命运的魔法,而是我们共同做出的承诺。即便有一天我们犯错、生病、衰老、失业,靠着上帝的恩典,我们仍会并肩而行,不轻易放弃彼此。

“二人成为一体”,当你和某人立下婚姻的盟约,对方就成了你此生的唯一,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缺点,而是因为你选择用爱、信守与责任,把彼此的生命绑在一起。

勿用性爱证明自我价值

正是因为经历了青春期的痛苦与迷失,走过破碎的时光,我才愈发明白承诺与忠诚的可贵。我曾用情感与身体寻找认可,却总是徒劳无功;而今,我在婚姻里才真正明白,爱与责任比任何短暂的满足都持久而真实。

我的性上瘾开始于一个看似平常的青春期夜晚。那时我还是个高中学生,在经历了一场痛苦的分手后,我几乎报复性地与另一个女孩发生了关系。当一切结束后,我蜷缩在床上痛哭失声,泪水浸湿了大半个枕头。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至今记忆犹新,不仅是因为背叛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更是隐约预感到某种珍贵的东西永远离我而去了。

从初中开始,我的情感生活就陷入一种病态的循环。我会迅速从一个女孩转向另一个女孩,空窗期从未超过一周。这种模式在高中愈演愈烈,我甚至发展出了“骑驴找马”的恶习,总是在结束一段关系前就开始物色下一个目标。性爱逐渐变成了我证明自我价值的工具,一种需要不断刷新的“战绩”。

大学时代,这种扭曲的价值观达到了顶峰。刚满十八岁,我就迫不及待地探索着各种形式的性体验:色情影片、脱衣舞俱乐部、同时交往多个女友。我的电脑硬盘塞满了不堪入目的影像资料。最可怕的是,我完全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以此为荣。就像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当我终于察觉时,早已深陷性瘾的泥潭。

讽刺的是,我竟天真地以为自己成功逃脱了所有后果。婚礼那天,站在教堂里,我虔诚地感谢上帝让我免于性病、私生子或前女友的疯狂报复。但罪从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人,那些看不见的伤痕正在我的婚姻中化脓。

新婚第一年的甜蜜假象很快破灭。当荷尔蒙的迷雾散去,我惊恐地发现:自己根本不懂如何做一个丈夫。二十多年来的“训练”让我精通了调情、欺骗和自私的技巧,却对忠诚、责任和无私的爱一无所知。我的妻子不得不忍受一个习惯将女性物化的丈夫,我们的婚姻对她而言无异于一场漫长的精神酷刑。

现代文化对性的扭曲美化堪称我们这个时代最危险的谎言。他们将这种神圣的结合包装成“无负担的娱乐”,鼓吹“性解放”的迷思。但冰冷的统计数据揭示出残酷的真相:美国每年新增2000万性病病例,色情成瘾已成为流行病,每五位女性中就有一位曾遭遇性侵。这些不只是数字,而是一个个破碎的灵魂和家庭。

经过多年的挣扎与治疗,我和妻子终于在信仰中找到了救赎。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互助小组和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逐步重建了健康的婚姻关系。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性不是罪恶,但必须遵循其神圣的设计,它是婚姻盟约中最珍贵的礼物,是“二人成为一体”的神圣见证。

我的故事并非个例。在这个充斥着性暗示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陷入类似的困境。色情内容的唾手可得、约会软件的泛滥、社会道德的滑坡,都令问题加剧。但希望始终存在:通过专业的辅导和信仰支持,性上瘾的人完全可以康复。

如果你也在类似的困境中挣扎,请记住几个关键点:首先,承认问题是康复的第一步;其次,寻求专业帮助至关重要;最后,重建健康的性观念需要时间和耐心。性瘾不是自由,而是枷锁;真正的释放,始于回归性的本真意义。今天我终于可以坦然面对镜子中的自己,不再被羞耻和愧疚所吞噬。这段旅程教会我最宝贵的一课:真正的男子气概不在于征服多少异性,而在于能否守护好自己的承诺与责任。

婚姻的童话如何继续

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追求欲望的放纵,而在于能够忠于自己的选择,守护自己的承诺。婚姻的意义,并非只是浪漫与幸福,更在于在逆境中依然肩负起对彼此的责任。

想象一下,你遇到一个人并决定结婚。你举办梦寐以求的婚礼。可就在蜜月期,你的配偶被诊断出终身严重疾病,你的人生任务瞬间变成照顾对方的全部需求,喂饭、洗澡,甚至换尿布。新闻提到过一位新娘在夏威夷度蜜月的第四天,因冲浪受伤而瘫痪。我们自己宁愿永远不会遇到这种情况,却一定希望有人肯为我们这样做。如果你还没准备好、也不愿意在疾病与艰难中照顾配偶,那么你可能只是想被爱,却没准备好去爱。

“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梦想,尤其在婚姻上。但现实是,真正的婚姻从童话结束的地方才开始。婚礼上的欢呼一旦走出停车场就消失了,迎接你的是柴米油盐、磨合与承诺的兑现。

即便最美满的婚姻,也少不了艰难与冲突。保罗甚至建议哥林多人不要结婚,因为婚姻确实增加了生活的复杂度。当然,单身也有自己的挑战,保罗自己就经历过迫害、疾病和各种危险。问题不在于选择哪种生活方式,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用一生来荣耀神。

婚姻中你到底在承诺什么?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让对方快乐,那是你无法保证的。你能保证的是自己如何做:舍己付出、追求合一、忍耐到底。当这三件事落实到位,婚姻会成为世上最美的见证之一。照顾失能配偶并不浪漫,甚至不会得到任何回报。但这才是真正的爱,为对方做他无法回报的事。

只有在一种意义上,童话结局是可能的,你可以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那就是明白真正的“幸福快乐”并不来自世上的完美配偶,而来自与神的永恒联合,依靠那位将我们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神。

有时候,改变世界不需要宏大的口号,只需要我们在最日常的领域里,学会用真诚和责任去爱一个人。哪怕只是改变我们的约会方式,也足以影响一代人,甚至改变世界。

(本文摘编自《Outdated: Find Love That Lasts When Dating Has Changed》,Jonathan Pokluda,Baker Books2021年3月出版,内容有删改,大小标题为《境界》所加)

片尾曲:约书亚敬拜团《洁净我》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