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冠军》:不会打篮球的残障儿,怎么生活?

《篮球冠军》:不会打篮球的残障儿,怎么生活?

傲慢的教练马克歧视智障人士,叫他们“白痴”,“他们甚至不会运球,还总是在赛场上做出闻所未闻的犯规举动”。参加篮球联赛的智障人士赢得了人的尊重,但生活中更多智障人士无法像他们一样打比赛。如果一个自闭儿一生都无法照料自己的生活,他的价值在哪?

《境界》独立出品【影评】

文|文道

播音丨以琳

你能想到,一支由自闭症、唐氏综合症等残障人士组成的篮球队,可以打进西班牙国家篮球联赛吗?这便是今年获奖电影《篮球冠军》(港译《我要做篮神》)里的情节。该片荣登2018西班牙本土电影票房冠军榜,并在第33届西班牙戈雅电影节上包揽了最佳影片等十几个奖项,电影于3月22日登陆内地院线。

《篮球冠军》影片围绕一个脾气暴躁且歧视残障群体的篮球教练马克展开。因为酒驾被罚90天社区服务的马克,不得不在鸡飞狗跳、冲突不断中帮忙训练一支由残障人士组成的篮球队。

残障人士的本色出演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是根据西班牙Aderes俱乐部的真实故事改编:1992年,这支完全由残障人士组成的篮球队在西班牙成立。成立之初,因为缺少资金而举步维艰,但他们突破重重难关,一步一步走进了西班牙国家联赛的赛场。

该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全部运动员都由真实残障人士出演。除了一名严重视力障碍患者,片中的其余9位演员全部患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障碍。导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影片的真实性,但“这些人在学习、拍摄中间真的太难,有时候觉得是不可能的事”。最终演员们竭力完成导演布置的任务,从没有抱怨或气馁。他们始终保持着笑容与努力,哪怕被篮球一次次砸脸。

曾获第6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第29届西班牙戈雅奖双料影帝的西班牙著名演员哈维尔·古铁雷斯在电影中扮演篮球教练马克。他对媒体透露:“我有一个儿子患有智障,我特别想讲一个这样的故事。和他们一起工作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去面对这个不被了解的世界。”

相比在影片拍摄幕后他与所有智障演员相处愉快、配合默契的场景,电影中的他却充满暴力和不耐烦,因为马克教练执教生涯遭遇的最大挑战,是他的队员们是“一群20岁的年轻人,表现得就像6岁一样”。这些队员各有自己的遭遇,有的是在婴儿时期落下的病根,有的则是在妈妈的子宫里发育不良。生活经历的差异让他们之间剧烈碰撞出火花。

但随着了解的深入,马克渐渐被这群乐观可爱、积极向上的球员打动,从一开始的逃避畏缩、不愿承诺,直到直面现实、与队友并肩战斗,共同踏上困难重重的决赛征程。最终,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用爱温暖了彼此。球员们纷纷表示,“谢谢你做的一切”,“我想要一个像你一样的父亲”。

对孩子微笑,以孩子为乐

3月21日是“世界唐氏症日”,影片中也有两位“唐宝宝”,其中唐氏儿科朗特是篮球队里唯一的女队员。在片中,她勇敢无畏,说话总是一针见血。在赛场上,身高不足1米5的她,不仅能压住全场,面对强大的对手还能出奇制胜。看到这些残障人士的本色演出,不少观众都对心智障碍人士有了新的认识。

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神学院的作家艾米·朱莉娅·贝克尔(Amy Julia Becker)常年撰写与残障有关的文章。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她如何从一个不敢接受患有残障孩子的母亲,直到把这些残障儿童视为“一份礼物”。

2005年,贝克尔生下女儿佩妮(Penny)。但佩妮却在出生两小时后,被确定为唐氏儿。“我从来没有想过,‘智力迟钝’或‘先天缺陷’这两个词会和我孩子的名字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好像生孩子已经成了一个等式:年轻加上对上帝的委身,再加上教育,就等于一个健康正常的婴儿。就好像上分娩课、读婴儿读物、戒酒、祈祷,这些都保证了我们家庭的某些事情。就好像我有权拥有我想象中的那个婴儿——一个小小的我,一个语言早熟、很早走路、跳过幼儿园、在学校表现优异的孩子。但周六早上,我穿着医院的病服,得知我的孩子得了唐氏综合症。”

贝克尔没有放弃自己的孩子。她坦言自己照顾孩子最大的心得就是:以孩子为乐。她说:“人们有时会来问我。因为他们看到佩妮读书、上芭蕾课、练钢琴。我们在餐馆吃饭时也让她自己点餐。他们看她‘功能很好’,或许以为我们很好地训练了她,或者用特殊的小发明刺激了她的大脑,或者投入时间做了额外的治疗。我们当然已经尽力了,我非常感谢治疗师和医生。但我认识很多父母,他们为孩子做得更多,而他们的孩子从外面看没有佩妮那么好。我唯一愿意说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对’的地方,就是对她微笑,以她为乐。”

贝克尔在佩妮三个月大的时候,就听到了杰勒德·马奥尼(Gerard Mahoney)博士的“响应式教学”(Responsive Teaching)的讲座。马奥尼的信息可以归结为:对你的孩子微笑。“响应式教学”背后的理念是,残障儿童的家长经常花大量时间关注孩子的弱点,因为他们试图要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他们努力去纠正孩子的缺点,这样做往往是出于爱。但父母和孩子朝着一个困难的、有时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努力奋斗的经历,往往包含着许多艰辛和苦笑。马奥尼博士的研究表明,试图教孩子这些困难任务的父母经常皱眉。他们会感到沮丧,孩子会感到不安,于是负面反馈的循环就开始了。它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

响应式教学建议家长(以及治疗师、老师、医生和其他任何人)关注孩子的长处。然后,会发生两件事。第一,在此期间,许多弱点将在不经意间得到解决。第二,你和你的孩子会玩得很开心。你会开始微笑,你会感到满足。这些互动将把你带向一个充满自信和希望的地方。

贝克尔分享道:“我们已经看到佩妮在阅读方面的能力。佩妮从能坐起来拿起一本书的时候就爱上了书。早在她能读懂书中所包含的文字之前,她的治疗师就常常惊叹于她翻书的速度之快。我几乎不知道,通过做一些她喜欢的事情,她也在提高她的运动技能。这使我认识到,上帝是一位有响应的老师,也是一位有响应的父母。对于我们所有的失败,一次又一次,我们从圣经中得到的信息是神不会放弃我们。上帝会永远爱我们。正是祂对我们的爱和希望使我们成长。”

此前,贝克尔总想要自己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找到合适的医生,忠实地做婴儿按摩,找到正确的食物和营养补充剂以及治疗师,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吧?然而,贝克尔意识到女儿佩妮不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佩妮是她的女儿,一个值得爱的人。从那时起,她试着不去理会发展的期望,而是专注于了解佩妮。

“大多数有残疾孩子的家长都关注孩子的弱点。相反,我们应该试着找出佩妮的优点,帮助她发展这些优点。这样她就能保持兴趣和享受,我们就会认识到她真的很有能力。理想情况下,这个过程应该开始一个快乐的反馈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取得进展,不是因为要努力实现下一个目标,而是因为要了解我们的孩子,她是一个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时间做事的人。”贝克尔写道。

认识到自己的残缺和破碎

电影中,傲慢的马克歧视智障人士,直接叫他们“白痴”,把他们定义为不正常,“他们甚至都不会运球,还总是在赛场上做出前所未见、甚至闻所未闻的犯规举动”。直到开始了解他们的生活,马克才转变了自己的偏见。别人称呼他们“笨蛋”,只是因为外人不了解他们。他们是在各自的生活里正常地追寻生命的意义。

参加篮球联赛的残障人士,因着他们的经历赢得人的称赞和尊重,但生活中更多的残障人士无法像他们一样打比赛或者参加活动。如果一个自闭儿一生都无法照料自己的生活,那么他的价值在哪?有谁会选择成为残障人士呢?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伦理学教授汉斯·莱茵德斯(Hans S.Reinders)建议我们不要把生活看成是依赖于选择,而是依赖于礼物。现在的人普遍接受了一种假设,即我们可以选择让事情变得更好,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环境和世界,我们甚至可以杀死一个残障的胎儿而不必有任何内疚。当我们有了这种控制的欲望,我们就成了自己的神。但生命的美好不在于我们选择它,而在于我们接受它作为一种礼物,这意味着给予者是善良的。我们接受这些礼物不是来自我们的努力或选择,而是来自上帝的恩惠之手。

作家迈克尔·比茨(Michael Beates)30多年前开始关注残障问题,当时他的第一个孩子杰西卡(Jessica)一出生就患有多重严重残疾。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残缺和破碎,才能拥抱那些身体上和灵魂里破碎的人。当时,纽约西部的一间教会给了他们很多帮助。教会因为服事杰西卡而有了服事残障肢体的异象,最终成立了“杰西卡之家”向更多类似比茨的家庭伸出援手。

基督徒的世界观必须建立在对我们软弱的理解之上,同时还要对恩典的能力有更丰富的理解。还有什么比残障人士更能有力地说明我们的软弱呢?当个人聚集在一起,互相承认他们身体、情感、精神、社会、心理上的各种软弱时,上帝就会出现在这些软弱中,在我们的软弱中显出祂的荣耀。

教会领袖应当看到自己的软弱,是和残障人士一样需要被恩典唤醒的罪人。我们要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把牧师变成了成功的首席执行官,而不是弱者的牧羊人?为什么我们要寻找英俊、老练、有魅力的牧师,而不是愿意舍己受苦的榜样?竞争激励的21世纪,我们被自我力量和自给自足的形象所淹没。然而,我们越承认自己的软弱,越放弃文化对能力和权力的执著,恩典的福音就会变得更有恩典。教会需要一种建立在无助和软弱而不是权力之上的世界观。只有这样,福音的大能才能在我们的破碎和软弱中显现出来。

作为基督的追随者,我们必须尊重上帝创造的所有人,不要把他们视为可以忽略或隐藏的问题。相反,我们必须把他们看作是我们自己破碎的一面镜子,看作是神的窗户,我们从中瞥见神的恩典。即使一个人在最破碎、最扭曲的形象中,我们也必须尽我们所能尊重上帝的形象。

不单如此,上帝自己就成为那软弱的。创造之神以人类的形象进入了这个破碎的世界,接受作为人的一切局限,某种程度上就类似进入残障人士的生活状态,并经历从人而来的边缘化、歧视和杀害。当我们看到自己也是衣衫褴褛的、灵里贫穷的、寡爱少恩的、伤害人的,我们就能领悟福音的力量。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投稿及奉献支持,请联系jingjietougao@gmail.com,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